
10月28日,盐田区低空融合飞行指挥中心暨低空产业服务中心的启用,为“低空经济”这个炙手可热的产业话题,加入了一个来自山海之间的独特注脚。
当大多数讨论还集中在“万亿赛道”、“新质生产力”等宏观叙事时,盐田的这一举动,似乎在揭示一个更具“人情味”的雄心:在这里,低空经济不仅要构建“空中之城”,更要开启“空中生活”。
这并非遥不可及的想象。在深圳这座“天空之城”,2024年的无人机载货飞行已近78万架次。而在盐田,这种“空中生活”早已有了生动的雏形:游客在东部华侨城想喝一杯大梅沙8号仓的咖啡,早已可通过无人机常态化航线实现;市民在节假日体验“空中看山海”,也已有了“直升机+滑翔伞+热气球”的丰富“盐田样本”。
如果说,这些已有的服务是“1.0”的自发探索,那么此次启用的“指挥中心”,就是盐田开启“2.0”规范化、规模化“空中生活”的“超级大脑”。
这个“指挥中心”,首先是市民“安全感”的调度塔。
它启用的核心价值,在于新闻稿中提到的“直升机与无人机融合飞行”试点。这恰恰是“空中生活”从“尝鲜”走向“日常”的基石。它必须解决一个核心问题:如何让送咖啡的“小飞机”、搞救援的“大飞机”以及(2024年全市已达2.8万架次的)载人观光“中飞机”,在同一片天空下安全、高效地共存?
盐田正是在探索构建这套高水平的“空中交通规则”。这个指挥中心的启用,标志着这些C端的丰富场景,正从“想象”大步迈向“规范化”的落地执行。
其次,这个“产业服务中心”,是市民“体验感”的孵化器。
新闻中提到,该中心将作为多所高校的产学研服务基地,推动“企业出题、高校答题”的模式。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理解:未来,市民的需求就是最好的“题”。
“无人机能再安静一点吗?”“空中打车的价格能再亲民一点吗?”“外卖航线能覆盖到我家小区吗?”……这些来自大众生活的真实需求,将通过首批入驻的10家企业,被精准匹配给清华、港中大等顶尖高校的“超级大脑”,最终转化为市民“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温暖服务。
总而言之,盐田的“低空方案”,是在为冰冷的“新质生产力”注入温暖的“人文关怀”。当众多目光还聚焦于“制造”了多少飞行器时,盐田已经先行一步,开始思考如何“服务”好每一个需要飞行的“人”。这,或许就是盐田作为低空经济“天然试验场”的独特价值所在。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谢宇野
来源:深圳大件事
原文链接:https://m.mp.oeeee.com/a/BAAFRD0000202510291147843.html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揽空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文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通过邮箱zgs@zgs.cc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