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VTOL是一种新型飞行器,由电动推进系统驱动,能够在垂直起降和水平飞行之间无缝切换。这种飞行器具有低噪音、零排放和高灵活性的特点,使其在城市空中交通、紧急救援和物流运输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eVTOL的电动推进系统不仅环保,而且维护成本较低,运营效率高,这使得它成为未来航空运输的重要发展方向。
全球eVTOL市场的核心厂商包括Joby Aviation、Lilium、EHang、Volocopter等。从生产的地域分布来看,北美和亚太是最主要的生产地区,二者的生产份额几乎占到总产量的80%,其中中国的亿航智能是最先开启商业化生产的生产商之一。从市场份额来看,目前北美地区是最大的市场,占比几乎到34%,亚太地区次之,占比达到25%左右,但是到2030年,亚太地区将会是是最大的市场,占有将会达到45%左右,甚至有可能超过50%。
eVTOL市场一直在扩大,其在需要高效、环保和灵活的航空运输解决方案的行业中的应用日益增多。城市空中交通和紧急救援是这一增长的主要贡献者,因为eVTOL用于城市间的快速运输和紧急情况下的快速响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交通拥堵问题的加剧,对高效、环保的交通解决方案的需求不断增长,推动了市场的发展。此外,人们对可持续交通方式的认识不断提高,推动了eVTOL在航空运输中的重要应用。
技术进步也影响了eVTOL市场。电动推进系统的创新提高了飞行器性能,包括更好的续航能力、载重能力和安全性。将eVTOL与其他智能交通系统相结合的新解决方案的开发增强了这种飞行器的多功能性,扩大了其在从物流运输到旅游观光的各种应用中的使用。这些进步使eVTOL成为更广泛航空运输的更具吸引力的选择。
尽管市场增长迅猛,但市场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电池技术的限制以及来自传统航空运输的竞争。此外,与其他一些交通方式相比,eVTOL的成本较高,这可能会阻碍其在价格敏感的市场中得到广泛采用。然而,持续的创新以及对可持续交通的日益重视预计将推动市场持续增长。随着各行各业寻求更有效的交通解决方案,eVTOL很可能仍是未来航空运输的关键选择。随着技术的发展,到2030年全固态电池技术将会完全成熟并能够商业化应用,eVTOL在电池方面将可能从目前的锂电池为主完全过渡到更高技术阶段的固态电池,在能量密度、充电速度、安全性和可循环次数方面有质的突破,甚至到2035年左右,氢燃料电池方面也有可能会有技术上的突破。在机身材料方面,在目前现有的碳纤维技术基础上,可能会产生更轻量、更耐耗的材料。
除了技术的更新迭代之外,eVTOL想要进入商业化运营,还需要满足更多的条件。本报告对eVTOL的成本进行了解构与预测,以一架600公斤级的eVTOL机型为例,机体结构成本占比为30%,能源系统成本占比20%,动力系统成本25%,航电及飞控系统成本15%,其他部分10%,预估总成本约为35万-60万美元之间,按照这样的估算,净资产在500万美元以上或者年收入在40万美元以上的个人或家庭才能成为负担得起的消费者。从消费者接受程度来讲,目前的eVTOL主要消费者可能只是发烧友或者某些物流、文旅单位,到2026年eVTOL正式进入商业化生产阶段,主要的消费者可能是例如滴滴这样的大型交通服务或者飞机租赁公司,eVTOL出行开始逐渐被大众接受,选择比例逐渐上升,到2035年,eVTOL进入私人购买常态化阶段,消费者可能在中短距离出行中将首选eVTOL。在本报告中,通过对比eVTOL与通用航空、汽车、高铁等交通工具,在现有的技术约束下,eVTOL更适合100-400公里的路程,时速可以保持在120公里/小时-200公里/小时范围之内,运营成本大致在0.6-1.8美元范围内。从基础设施方面来看,eVTOL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要求远远低于通用民航机场,一般一个通用民航机场需要超长跑道,造价基本上在14000-1400000万美元,而eVTOL基础设施造价大致在14-140万美元之间,且eVTOL是领碳排放的交通工具,并且由于eVTOL可以做到垂直起降,未来在除了可实现的城际交通之外,城内的空中出租车交通网可借助300米左右的建筑物建立多个垂直起降停机坪。除此之外,eVTOL目前的三证获取流程、驾照考取流程、交通管制条例都在逐渐规范,在规范化的细则指导下,搭建可行、通常的交通网可以提上日程,eVTOL出行首选化将指日可待。
本报告研究全球市场eVTOL的生产、消费情况,重点关注在全球市场扮演重要角色的全球及本土eVTOL生产商,呈现这些厂商在全球市场的eVTOL销量、收入、价格、毛利率、市场份额等关键指标。此外,针对eVTOL整体产业链也进行了分解,如不同eVTOL上游产业链的材料、电池、电机等产品的类型、价格等,本文也做了分析。历史数据为2020至2024年,预测数据为2025至2035年。
本文主要包括eVTOL整机生产商如下:
亿航智能,Joby Aviation,Lilium,Volocopter,Archer,零重力,小鹏汇天,峰飞航空,Boeing,御风未来,亿维特航空,Airbus,EVE Air,Bell,Wisk Aero,Vertical,Beta Technologies,ALEF Aeronautics,ASKA,Overair,Ascendance Flight,Advanced System Engineering,Advanced Tactics,时的科技,大众汽车,Moller International,AIR VEV,Airspace Experience,AMSL Aero Pty,LuftCar,中国商飞,LIFT Aircraft,广州汽车集团,沃飞长空,沃兰特,Uber Elevate,Urban Aeronautics,DTA Aircraft Manufacturer,DaVinci Technology,CAPS,PDRL,eMagic Aircraft,VTOL Aviation,Alaka'i Technologies,Alauda Aeronautics,Aura Aerospace,Ambular,AXIX GP,ARC Aerosystems,aeroG Aviation,Crisalion Mobility,Cadillac,Micor Technologies,American Aerospace Engineering,Moya Aero,Aergility Corporation,Aurora Flight Sciences,Leo Flight,MightyFly,SpyDar,Terrafugia,Trek Aerospace,Sukhoi Design Bureau United Aircraft,VOX Aircraft,CycloTech,Deep Blue Aviation,Dufour Aerospace,Airborne Motorworks,Zeva Aero,Cognitive Bird,Aeronext,Airis Aerospace,Flyter,KARI,MEVA Aerospace,Pegasus International,Aeolus Aerospace,Aerodyne Group,TsAGI,Star 8 Green,Zuri SE,Elroy Air,Sacdeeil Aerospace Private Limited,Ace VTOL,Advanced Research Foundation,Aibot,Airbility,Supernal,Doroni Aerospace,HIEN Aero Technologies,本田,Horizo Aircraft
来源:新知号:QYResearch产业研究
原文链接: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24960409.html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揽空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文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通过邮箱zgs@zgs.cc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