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载人 eVTOL 行业白皮书》(波士顿咨询,2025 年 9 月)系统梳理了中国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行业的发展基础、市场潜力、企业路径及全球格局,核心结论与要点总结如下。
一、起飞前夜:行业发展的四大核心基石
eVTOL 是兼具垂直起降(直升机优势)与高效巡航(固定翼优势)、低噪低碳的电动飞行器,被视为重塑未来交通的关键方向。其发展依赖技术突破、场景分化、要素协同三大支柱:
1. 关键技术突破:四大技术奠定可行性
电动化(电机驱动更清洁可靠、降本)、分布式推进(多小型推进器提升安全性与设计灵活性)、新构型(适配低空飞行的灵活架构)、智能化(自动驾驶降低门槛、提升安全)的融合,使 eVTOL 从概念走向工程落地。
2. 场景分化:载人市场为核心,需求差异化显著
行业形成三大场景,其中载人 eVTOL是核心研究对象:
个人飞行 eVTOL:1-2 人座,起飞重量 500-1000kg,时速 0-100km/h,续航 20-100km,聚焦私人购买、低空观光、租赁等休闲场景。
出行 eVTOL:4-6 人座,起飞重量 2-3 吨,时速 130-300km/h,续航 70-500km,聚焦私人通勤、商务包机、机场 / 高铁接驳等中长距离出行。
载物 eVTOL:载重量 2-3 吨,服务 “最后一公里” 急件与特殊地区运输。
3. 四大要素协同:商业化加速的核心驱动力
政策端:中央将 “低空经济” 纳入国家战略(2021 年首入规划,2024-2025 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4 年底设立 “低空经济发展司”;20 余省市出台专项政策,形成 “中央引领 + 地方联动” 体系。
监管端:从 “特殊豁免” 转向 “常态审批”,建立 “TC(型号合格证)-PC(生产许可证)-AC(单机适航证)-OC(运营合格证)” 认证体系;2023 年底颁发首个 TC,2025 年下半年将迎来批量发放;探索运动类飞行员执照(SPL)降低驾驶门槛,细化低空空域(如 G 类 300 米以下非管制空域)。
基建端:eVTOL 依赖轻量化基建(起降坪、GNSS 导航等),深圳为标杆(“低空四张网”、5G-A 基站覆盖);个人飞行 eVTOL 基建简单(简易起降点),出行 eVTOL 需更高标准(认证场地、冗余通信等),预计 5 年内逐步成熟。
产业端:供应链本土化加速,动力(宁德时代、卧龙电驱)、机身(广联航空)、飞控(中航工业)等核心零部件实现头部企业供给;多款个人飞行 eVTOL 进入认证冲刺阶段,量产在即。
二、未来可期:2040 年中国市场规模将达 410 亿美元
1. 整体规模:个人飞行与出行双轮驱动
预计 2040 年中国载人 eVTOL 市场规模达410 亿美元,年销量 16 万台:
个人飞行 eVTOL:230 亿美元(占 55%),年销量 15 万台,核心驱动力为高净值家庭(净资产超 1000 万元)的消费升级,个人购买占比超 90%,低空观光、租赁为补充。
出行 eVTOL:180 亿美元(占 45%),年销量 7000 台,以私人购买(73%)为核心,机场 / 高铁接驳(15%)、商务包机(12%)为补充,主打高效性(规避拥堵)、经济性(成本接近豪华网约车)与私密性。
2. 商业化节奏:个人飞行先落地,出行需更长周期
个人飞行 eVTOL:1-2 年内实现规模化,因技术架构轻、认证路径清晰、消费需求明确。
出行 eVTOL:3-5 年内逐步商业化,因对适航、基建、空域管理要求更高,目前尚无机型获 TC 认证。
三、企业路径:两大方向并行,四大能力筑护城河
1. 发展路径:聚焦两大细分赛道
个人飞行赛道:头部企业差异化竞争,如小鹏汇天(“飞行体 + 陆行体” 一体化设计,面向 C 端)、亿航智能(与景区合作,运营服务模式)。
出行赛道:尚处早期,潜在模式包括空中出租车(按次收费)、私人销售 / 租赁。
2. 核心能力:四大维度突破竞争
现金流稳定:优先推进个人飞行等快落地场景,拓宽融资渠道。
研发能力:聚焦适航性、安全冗余,突破航空结构、飞控等关键技术。
供应链管理:推动 “航空供应链汽车化”,在合规前提下动态降本。
生态合作:通过 “自建 + 合作” 完善基建、维修、金融等全生命周期服务。
四、全球格局:海外市场 1840 亿美元,中国企业出海面临四大挑战
1. 海外市场潜力:2040 年规模达 1840 亿美元
核心市场:北美(豪华消费生态成熟、空域开放)、欧洲(技术积累深厚,监管逐步松动)、中东(高净值需求强,政策支持)为个人飞行 eVTOL 主力;北美、欧洲、中国为出行 eVTOL 核心。
中国地位:2030 年中国 eVTOL 保有量将占全球 45%,本土商业化速度领先海外。
2. 出海挑战:适航、本地化、基建、合规成壁垒
适航认证:全球标准不统一,欧美审批周期长、要求严;
本地化运营:需建立本地渠道与维护团队,准入成本高;
基础设施:海外垂直起降场建设、电网改造难度大;
生产合规:出口或本地组装需满足目标市场的适航与零部件认证。
五、结语:行业处于商业化拐点,需多方合力
中国 eVTOL 产业已具备技术、政策、产业基础,正从 “概念” 迈向 “规模化落地”。未来需政策、监管、企业、生态协同,打通空域管理、适航审定、基建配套等环节,中国有望成为全球首个 eVTOL 规模化应用市场,并引领全球产业发展。
后台回复“250911”,可获得下载资料的方法。





























来源:新知号:智能交通技术
原文链接: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28956721.html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揽空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文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通过邮箱zgs@zgs.cc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