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陈怡

山东青岛莱西通航产业园内,飞行教员和飞行学员在做航前绕机检查。新华社发

重庆梁平低空飞行营地。熊伟摄/光明图片

海南三亚,跳伞带跳教练带着游客跃出机舱。光明图片

海南陵水,滑翔伞飞行员带着游客在天空翱翔。光明图片

海南陵水红角岭,五彩的滑翔伞点缀着蓝天。光明图片
“从空中俯瞰整个海南岛,一会儿是金灿灿的沙滩,一会儿是绿油油的椰林,一会儿是云雾缭绕的热带雨林……农田、果园、鱼塘尽收眼底,真是太美了。”大约90分钟的旅程,直升机从湛江飞抵三亚,珠海游客吴俪意犹未尽,兴奋地在微信朋友圈写下观光感受,“不虚此行。”
如今在海南旅游,不只是“下海”,“上天”也很过瘾。近年来,随着旅游消费向个性化、定制化、多元化的方向迭代升级,曾经小众的低空旅游逐渐走进大众视野,通过低空飞行感受阳光海南成为旅游新风尚。
空中瞰美景:立体视角刷新观光感受
“乘坐客机飞过很多次海南岛,但在万米高空,除了看云还是看云。低空飞行不一样,600米至2700米的飞行高度,可以将海南岛的美尽收眼底。”吴俪选择的,正是我国首条跨琼州海峡的直升机观光航线。这条往返于三亚与湛江、中途视情况经停海口的航线,总航程约90分钟。航线运营方南航通航海南公司总经理李严告诉记者,这条兼具观光及通勤属性的航线自2024年10月常态化运行以来,已经执行了77班次跨海飞行,累计运送旅客579人次。
据三亚市交通运输局统计,2024年,三亚低空空中游览项目的起降量达9.79万架次、飞行总时长为9426.97小时、载客量达24.78万人次,分别占全国总量的33.67%、24.10%、34.48%。
除了三亚,海口、万宁、陵水、琼海等多地的低空旅游项目也受到市场青睐,热度持续攀升:从2013、2014年三亚和海口相继开通短途的直升机观光游览项目,到2024、2025年,南航通航和中国通航等通用航空公司纷纷布局跨琼州海峡直升机观光航线;从2019年陵水红角岭滑翔伞飞行营地建成投用,到2025年三亚凤凰岭滑翔伞飞行营地开门迎客;从2017年海南省首个专业跳伞基地在琼海博鳌落地,到2025年三亚塔赫跳伞基地的客流量稳居全国第一……随着产品类型的不断丰富,庞大的低空旅游矩阵已逐步成形,整个行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海南的低空旅游为什么这么火?海南省航空运动协会秘书长徐丽文给出了答案:“一方面,海南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低空净空率和空中能见度都很高,年可飞行日自然高;另一方面,海南岛地貌丰富多样,有山又有海,游客可在不同飞行高度欣赏到层次分明、变幻多样的自然风光。此外,海南本身就是国际热门旅游目的地,常年吸引大量全球游客,这也为低空旅游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客源基础。”
“低空旅游在国内刚起步时,客单价确实不低,大多数消费者望而却步。这些年,受益于政府对低空文旅的重视,整个行业得以朝着高安全性、高性价比的方向发展。”李严充满信心。
身心皆自由:极致体验点燃消费热情
“低空旅游把旅游资源从地面延伸到了天空,让平面的、二维的观光,变成立体的、三维的享受。而比起直升机观光,跳伞又多了一种‘肾上腺素飙升’的快乐。”在全国最大的跳伞基地——三亚塔赫跳伞基地,跳伞教练孟桐正手把手指导游客如何穿戴装备。
“一会儿到了空中,咱们的身体要尽量放松,这样拍摄才更‘出片’。接近地面时,腿要这样弯曲,以确保安全着陆……”孟桐一边讲解,一边示范着相应动作,游客们的眼角透出藏不住的兴奋。孟桐的手上还固定了一个小型运动摄像机,游客从穿戴装备到乘机,再到跳下飞机以及开伞落地的过程,都将被它记录下来。
“跳伞的魅力,来自天空中的片刻极致体验,美好而短暂。我们从多个视角记录下来,便为他们延长了这份美好的保质期。这是跳伞‘回头客’多的原因之一,也是我们作为低空旅游从业者,以最大努力去满足消费者定制化、个性化服务需求的实践。”三亚塔赫跳伞基地负责人张恩铭告诉记者,营业4年多来,基地已经累计飞行10000多架次,接待30000多名游客,主要消费群体为21岁至35岁的年轻人,其中“黏性”最强的消费者已经来过40多次,相当于平均每年要来基地跳伞10余次。
“三亚的跳伞一年四季都很火,即使在旅游淡季,客流量也相当可观。”基地飞行员李思聪告诉记者,“我们基地有固定翼和直升机两种飞行器可供选择,游客最多的时候,一天就要飞56个架次。”短短一个上午,李思聪已经飞了9个架次,服务30多位游客,曾在浙江、广东等多地从事跳伞飞行的他,现在每天的飞行量是过去的3到4倍。
“把身心一起托付给风。”从4000米的高空和跳伞教练一齐纵身跃出飞机,在风声中感受自由落体的刺激,随着降落伞在适当高度被打开,再享受几分钟空中漫步的悠闲,最后缓缓着陆……落地后,山东游客于威还沉浸在幸福的晕眩感中,“我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玩过跳伞,这是第一次在国内跳,没想到体验感这么好,海棠湾的风光相当‘给力’,北纬十八度的美真不是‘吹’出来的。”
安全筑防线:多重保障护航逐风之旅
“现在风速5米/秒,正合适。等头顶上这朵云飘过,就可以起飞了。”在海南陵水红角岭滑翔伞飞行营地,紧盯风向标的教练张宇抬眼望了望天空。
一旁,飞行员携游客已经准备就绪。他们背对伞翼,手握阻带,在助跑教练的协助下迎风奔跑。空气迅速灌入伞室,滑翔伞就像一双张开的彩色翅膀,带着二人从山坡缓缓跃出……当滑翔伞平稳巡航,风从耳畔轻拂,脚下香水湾如银带蜿蜒。这份与自然共振的浪漫,正是建立在层层安全防线之上。
“滑翔伞没有引擎,是借风而行的无动力飞行器。为了平安归来,飞行经验和安全意识缺一不可。”营地负责人崔圣达告诉记者,营地对飞行员的筛选近乎严苛——在正式带游客飞行前,飞行员必须积累上千架次的飞行经验,且持有C级或以上滑翔伞飞行执照。不少飞行员是退伍空军或退役运动员,对气流的判断有着超越常人的敏感度,应急处理能力过硬。“经验相当重要,但即便是成熟的飞行员,日常也少不了地面模拟训练,不断精进控伞、抖伞等技巧。”崔圣达说。
在起飞标准上,各滑翔伞飞行营地也划下了更严的安全红线。三亚凤凰岭滑翔伞飞行营地负责人王佳智告诉记者,行业普遍认为风速低于8米/秒便适合飞行,但在实际营业过程中,风速一旦超过6米/秒,营地就会立即停飞,强对流、雷暴、浓雾等天气更是“绝对禁区”。即便在空管部门允许飞行的日子里,若有云朵低悬,教练也会耐心等待:“宁可多等半小时,也绝不冒一丝风险。”
一套合格的滑翔伞装备,隐藏着无数安全细节,犹如飞行者的“第二生命”。双人伞的伞翼由高强度尼龙布缝制而成,展开面积可达40多平方米,伞绳如“神经”般连接操纵杆,拉动不同伞绳便能灵活调整方向与速度;高度计实时显示飞行高度,对讲机实现与地面的实时沟通,形成双重保障。
每次起飞前,“五点检查”是雷打不动的,要检查头盔是否扣紧、胸带是否牢固、伞翼有无破损、伞绳有无打结、设备是否正常,以确保万无一失。与此同时,装备的维护也从不含糊。营地每年定期将滑翔伞装备寄回中国航空运动协会进行专业性能检测,若出现伞翼磨损、伞绳老化等问题,或装备使用次数超过限度,则立即报废,绝不允许滑翔伞“超期服役”。
“滑翔伞的美好从不在于征服风,而在于懂风、护己。唯有筑牢安全防线,才能共赴这场天空之约。”三亚凤凰岭海誓山盟景区品牌负责人李安说。
作为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省份,海南正以山海为画布,以飞行器为画笔,通过持续夯实安全基础和丰富产品供给,将“海面流量”转化为“空中产值”,勾勒出文旅融合新图景。
(本报记者 陈怡)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揽空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文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通过邮箱zgs@zgs.cc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