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河池日报
河池学院以科技赋能蚕桑产业发展
无人机高光谱遥感技术 “空中诊断”桑园病害
本报讯(记者 唐洁云)近日,在宜州区刘三姐镇三合村田底屯,一架无人机在技术人员操控下缓缓爬升,对桑园进行精准巡航。这是河池学院“广西蚕桑生态学与智能化技术应用重点实验室”运用无人机高光谱遥感技术对桑树进行病虫害“空中诊断”的一个场景。
蚕桑产业是宜州重要的支柱产业,是10万户蚕农“钱袋子”的保障。目前,宜州桑园面积达39.5万亩。然而,传统的病虫害监测主要依赖农户和技术员“靠脚跑、用眼瞅”,凭经验进行人工巡查。这一方式不仅效率低、覆盖面小,难以应对大规模桑园,而且当人眼能辨识出明显病变时,病虫害往往已发展到中后期,错失了最佳防治时机。
针对这一痛点,该实验室以产业科技需求为导向,围绕喀斯特地区蚕桑高效绿色种养与生态保护、机械化智能化生产、资源多元高值化利用等方面开展研究,为广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服务。
该团队主要成员覃玥教授介绍,高光谱相机能“透视”观察到叶片内部化学成分的细微变化,如叶绿素、水分含量变化等,捕捉到桑树“生病”信号。不同的病虫害对桑叶的侵害模式存在差异,会导致桑叶反射的光谱有独特的“指纹”。诊断准确就能实现精准靶向治疗,大大减少农药使用量,产出的桑叶更安全,从而保障蚕茧的质量和安全。
据悉,桑树病虫害专用无人机高光谱检测技术是宜州区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项目“宜州桑蚕产业高质量发展人才引进项目”的科技创新点之一。该项目由宜州区科技局牵头建设,河池学院中标实施,是河池学院服务当地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河池学院也是目前广西高校中率先开展以高光谱遥感技术监测桑树病虫害的研究与应用单位。
覃玥表示,下一步,实验室将致力于优化模型算法,全面提升其对不同病虫害识别的精准度与普适性,以更先进的科技赋能桑蚕产业发展。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揽空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文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通过邮箱zgs@zgs.cc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