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嘉钰
“作业场地已清理完毕,无人机载荷调试完成,吊装路径规划妥当。”现场技术人员说道。
当所有部署到位后,在中国电建所属水电九局承建的云南省首个“橙光互补”示范项目——云南新平13.5万千瓦光伏项目场地,一位身着银色工装的“空中搬运工”满载着光伏组件缓缓升空,在群山之间坚定前行,开启了高效精准的空中吊装作业,为项目顺利实现并网发电按下“加速键”。
破解山地施工之困局
在项目的无人机施工团队中,大型无人机是当之无愧的“重活主力”。这位“大力士”体格强健,最高承受38.91千克的载荷,即便是沉重的光伏支架和混凝土物料也能轻松扛起;同时它还练就了“高原适应力”,最大起飞海拔可达4500米,在新平的山地丘陵间来去自如,像一位身手矫健的搬运能手。

无人机安装光伏板。
在吊装作业中,地面施工人员的精准指挥与无人机的智能系统形成了高效协同。施工人员根据现场工况发出指令,无人机随即启动高精度定位系统与智能避障传感器,实时捕捉地形起伏、障碍物分布等环境数据,在双重保障下,无人机灵活调整飞行姿态与速度,每一次的起吊、飞行和降落都精准无误,如同被赋予“天眼”与“巧手”,稳稳完成光伏组件、支架及混凝土等物料的空中转运,并精准投放到指定位置,这种智能作业模式不仅无需在崎岖山地架设复杂吊装设备,也规避了大型机械进场对地形的碾压和破坏。相比人工搬运,单架次吊装效率提升3倍以上,同时彻底消除了山地攀爬和转运的安全隐患,确保项目建设向着并网目标稳步推进。
这样能负重、精定位、巧避障的无人机“施工模式”,已成为云南新平光伏项目克服地形限制、加快施工进度的核心技术手段,如同一位得力的工程骨干,为项目的顺利推进贡献着不可替代的力量。
提升效率绘绿色图景
该项目所在区域多为山地丘陵,地表植被茂密,15到35度的山脊绵延起伏,采用传统施工方式不仅进度缓慢,工人扛着组件在坡上走三步滑一步,还易踩断扎根不深的灌木,而无人机“工人”的加入,给施工效率与生态保护提供了完美解决方案,它们不仅凭借精准吊装避免了人员踩踏植被,更通过智能规划航线绕开绿地,吊装时的低空飞行设计还减少了对鸟类栖息环境的惊扰,这一系列细致考量和施工优势助推水电九局云南新平光伏项目施工全程与绿意相融,每一个精心设计的操作都在守护着这片土地的生机。

无人机安装光伏板。
面对分散在坡地、沟谷的安装点位,大型无人机宛如熟悉地形的送货员,它沿着山脊线低空穿行,遇急转弯便灵巧侧倾机身,精准完成从物料集中点到各安装点的“点对点”运输。那些人工需绕行两小时才能抵达的陡坡,无人机仅用十分钟就能往返,省却了大规模开辟施工便道的麻烦,恰似在绿海中开辟出一条条隐形通道,让施工物资高效流转,为项目并网发电抢出宝贵时间。更值得一提的是,无人机搭载的环境监测模块时刻待命,实时反馈作业区域的植被状态,当镜头捕捉到崖边几株兰花时,它会立刻自动调整航线巧妙绕开,宛如一位细心的场地管理员,用每一次精准避让,小心翼翼呵护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株草木。
凭借着这种覆盖广、效率高、零损伤的特点,无人机成为了云南新平光伏项目全域作业的最佳选择。它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守护者”,日夜不停地在山间忙碌着,让项目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快步迈向并网。
织密电站质量防护网
除了核心的吊装作业,无人机团队中还有灵活机敏的小型无人机,它和大型无人机分工协作,在项目中承担着送出线路杆塔辅助检查、辅助验收等精细任务,如同一位全能型技术工人,在项目关键环节精准发力,全方位保障项目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小型无人机身形灵巧,机身仅半个工具箱大小,尤其适用于狭小空间作业。在这片涵盖3212亩的光伏场区域内,组件安装完成后,其携带的红外检测设备即投入使用,对已安装的光伏板及连接线路开展初步检测。据悉,若采用人工监测,在该广阔区域内穿梭检查,易因操作不当损坏光伏板,而小型无人机则有效规避了这一风险。当无人机低空掠过阵列与线路时,机身下的探测器发出微弱红光,屏幕上随即显示出不同颜色的热区图谱,可及时发现安装过程中线路接头接触不良、光伏板隐裂等问题,为电站质量再添一道保障。
该项目的线路杆塔全部分布在各个山头,传统人工巡检时,工作人员需驾驶车辆逐基排查,由于杆塔高耸,检查其是否存在弯曲变形、螺栓是否紧固等情况时,人工在地面用望远镜难以看清,一些高处细节更是难以细致把控,单基杆塔检查就耗时约2小时,此时,小型无人机的优势愈发凸显,它能灵活穿梭于杆塔顶部横担与导线之间的狭窄缝隙,螺旋桨转动带起的微风几乎贴着金属部件掠过,杆塔主体是否弯曲、金具连接是否牢固、螺栓是否松动等细节,它都能近距离清晰记录,并将画面实时传回验收人员的终端,让检查工作更全面、更精准,确保工程质量无死角。
从精准吊装到细致检查验收,无人机“工人”团队深度参与云南新平光伏项目建设。它们不仅成功突破复杂地形对施工的限制,更实现了效率提升与生态保护的双赢,为项目顺利实现并网发电目标提供了强有力支撑,成为了新能源项目智能化建造的生动注脚。(文/覃亚茹 图/赵云龙)
来源:敖嘉钰
原文链接:http://gz.people.com.cn/n2/2025/1022/c372080-41387822.html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揽空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文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通过邮箱zgs@zgs.cc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