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四五”期间,我国低空经济展现出强劲的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相关产品主要包括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直升机、传统固定翼飞机等。据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2035年有望突破3.5万亿元。同时,关于如何更好地发展低空装备与落地低空经济场景等问题,仍有很多议题值得深入研究。为此,《环球时报》从本期开始推出“走近前沿科技·透视低空”系列报道。第一期聚焦环球时报研究院日前举办的“环球前沿科技论坛之低空经济系列·市场化与全球合作新机遇”专题研讨会。多位与会中外专家从技术研发、产业落地、拓展海外等视角对低空经济的未来发展建言献策。
理想业态的四大特征
中国低空经济目前具备哪些发展优势、未来理想业态有哪些特征等问题,引发与会专家的热烈讨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低空经济产业与技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沈映春教授认为,客观上说,中国现在已经具备发展低空经济的条件,比如说无人机产业,中国在无人机核心技术领域建立了显著优势,专利数量与质量全球领先。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占全球70%以上份额。在eVTOL领域,中国也跟美国、德国这些发达国家位居第一队列。此外中国相关的技术,例如在电池、电机、碳纤维复材等关键部件上实现突破,部分可以自主可控,具备全产业链的垂直整合能力。因此中国已具备低空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不过沈映春也表示,目前中国多种“低空经济+”的场景闭环还不多,还在发展过程中。
沈映春介绍说,低空经济这个概念是中国提出来的。相比通用航空特别发达的美国等发达国家,中国由于多种原因,通航未充分发展起来。但中央到地方都将低空经济作为经济发展新引擎,给予了高度重视。
中国人民大学低空经济和太空经济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松瑞表示,低空经济的规模评估是一个重大问题。一种思路是基于投入产出表进行分析,例如与低空飞行相关的飞行器制造,有自身的上下游,运用投入产出表中的产业关联关系,就可以计算出该部门以及对上下游的带动效应。比如说制造低空飞行器,首先需要上游各类原材料与零部件制造产业,低空飞行器制作出来,可以用到农业等下游产业。然而,基于产业关联的思路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低空经济的潜在影响,原因在于发展低空经济的潜力在于,将人和人、人和物的距离从时间意义上拉近,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增加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激发创新活力。因此从宏观意义上讲,低空经济对于经济总体的贡献可能会超出投入产出关系刻画的范畴。因此刘松瑞认为,低空经济的未来,建立在能更紧密地将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连接起来的基础上。“发展好低空经济,一定要统筹好发展与安全,未来理想中的低空经济业态,离不开安全可控、智能化、无人化、绿色化这四大特征。坦率地说,想要实现未来的理想状态,技术领域仍需要一定的突破。”
刘松瑞表示,即使是在相对成熟的业态中,技术进步也同样重要。当前无人机被广泛运用于农林植保与货物吊运领域,无人机可以喷洒农药、施肥、吊运货物,并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商业模式。目前无人机在这些相对成熟的应用场景中有两个关键点,第一是电池续航能力,第二是无人机的飞行控制与智能化水平。一方面,如果希望或者实现单次飞行作业更多的亩数,或是运送更重的货物,仍然需要电池技术的突破。另一方面,智能无人机可以实现自动飞行作业,过程中要实时避障,以应对突发情况,背后需要算力支撑。一种思路是借助算力中心提供算力帮助实施避障。另一种思路是,能否在机身或者是通信基站上部署一些边缘计算能力,让无人机变得更智能,更不容易“炸机”。“低空经济的发展目前仍然需要技术进步,通过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迭代,一步步迈向未来的理想状态。”
低空经济代表企业云圣智能市场传播总监陈芳芳表示,当前低空经济在实践中主要可以分为四条主要场景赛道:载人运输,典型的就是eVTOL;工业巡检,已开始覆盖电力、油气、交通、水利、新能源、城市管理等领域;一些大型传统物流企业正开始新型无人机物流实践;无人机灯光表演,这是文旅领域应用较多的场景。
无人机将实现真正“无人化”
多位专家还在会上讨论了发展低空经济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低空经济产业与技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沈映春表示,从各方反馈看,现在我们发展低空经济依然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相关法规还有所欠缺。“大家呼吁比较多的是空域放开不够,导致适合航空器飞行的空域很有限。还有标准化的问题,尤其是像eVTOL相关领域,需要适航审定,相关标准还在讨论和制订中。此外发展低空经济还面临配套基础设施的问题,包括通航机场、起降场、充电站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工程建设。”
上海师范大学商法研究中心主任刘胜军表示,我们的低空经济实际是将城市的低空飞行与传统通用航空相结合,但现行的管制体制和方式延续了传统运输航空的管理方式和适用标准,这种管制方式需要适应低空经济而进行调整。在强调安全合规的同时,规制部门“其实也要评估低空企业的合规成本是不是太高,应采取方式降低低空企业的合规成本”。
刘胜军还表示,在无人机和eVTOL的适航取证及其标准的问题上,国际上没有公认统一的标准,因此未来无人机出口或跨境飞行时,需要世界范围内两两国家之间达成双边的适航协定,相互承认无人机或eVTOL的适航标准。“但这也是一个机遇,中国无人机和eVTOL的技术标准可以向国外输出。传统运输航空领域的适航标准,被拥有先行优势的美国和欧洲把持,但在无人机和eVTOL领域,希望中国能够凭借领先优势,把中国的适航标准向全世界输出,这也是一个优势的确立。”
云圣智能市场传播总监陈芳芳介绍说,部分场景需求中对传统无人机的操作,需要建立专门的无人机飞手团队,甚至多达上万人的庞大规模。然而目前的新趋势是提供真正无人化的无人机,完全不需要飞手操作,全自主飞行,在电脑端通过一键下达任务让无人机执行。
她表示,当前中国领先的无人机系统已有配套的全自动机场,在这种机场里,无人机可以自动更换电池。执行作业时,挂载的吊舱和传感器也能在机场里自动更换。“运营人员可在北京调度部署在海南的无人机和全自动机场,让无人机起飞执行海南当地的巡检任务。”另外,无人机另一发展趋势是完全智能化,机身搭载算力芯片,可以进行端侧计算,进行实时识别,输出实时的信息报告。
应为海外市场量身“定制”
中国大力发展低空经济,相关产业不仅需要面对国内需求,也拓展至越来越大的海外市场。
阿根廷前科技部长和教育部长,伊比利亚美洲科学、技术与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丹尼尔·菲尔穆斯以阿根廷为例,详细介绍了不同国家对无人机的特殊需求。他表示,阿根廷等拉丁美洲国家,在农业方面对无人机需求非常大。“阿根廷以湿润的潘帕斯草原著称,这块广阔的土地非常肥沃,盛产多种农业产品。但另一方面,阿根廷农业有其特殊性,对无人机的需求也集中在两大类:第一种是拥有自身农机技术、大面积播种土地的大型生产者;第二种是服务中介公司,他们负责把无人机租赁给没有能力购买无人机的小型农业生产机构。”
菲尔穆斯表示,当前无人机对阿根廷农业的帮助集中在几大领域:作物检测;农业灌溉;播种和产量估算及植株的测数;地形测量、土壤测绘和水资源的管理以及对农业基础设施的监控。
目前阿根廷境内使用的大部分无人机是中国制造,但菲尔穆斯提醒说,这些无人机都是以标准化生产制造的,未来迫切需要中国无人机厂家针对性地进行软件和技术调整,以适应阿根廷当地的市场和需求,这也是现在阿根廷农业无人机领域最大的空白。
菲尔穆斯还表示,阿根廷不仅需要中国提供无人机,更重要的还有后续服务,包括对无人机操作人员的培训。“没有人能像中国产品这样质量又好,价格又便宜,在无人机领域,没有其他国家能够与中国竞争。我希望能够帮助中国提高无人机在阿根廷的适应力,非常期待后续的合作。根据我的了解,巴西、乌拉圭、玻利维亚等南方共同市场国家在这方面对无人机的需求与阿根廷都非常相似”。
中国人民大学低空经济和太空经济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松瑞对菲尔穆斯提出的“农业无人机出海需要定制化”的观点表示赞同。他介绍说,“不同地区的海拔不同,气温、湿度等气象条件不同,种植的作物种类不同,农业无人机实际上存在诸多定制化改进的空间。目前农业植保无人机的趋势是自动驾驶。先让小的航拍无人机航拍飞行,对要作业的地块通过3D软件建模,并设置生成飞行轨迹。因此,许多算法的优化改进,实际依赖于真实场景的经验积累。如果能根据所在国家的主要农作物种类对无人机软硬件进行针对性开发,无疑能够更好地提升服务质量。”
刘松瑞认为,在海外,许多国家没有相对便捷的高速铁路和公路网络体系,这方面的运载需求可能更适合低空飞行器来弥补,因此具备不同于国内的机遇。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社会文化室主任郭存海介绍说,目前巴西、阿根廷等农业大国,无人机需求强劲,低空发展政策相对走在前列,而其他一些拉美国家,无人机监管的相关法规还不完善,中国无人机企业的进入,将助推中国无人机标准推广到这些国家。他同时提醒,拉美国家对于隐私权、个人信息保护非常重视,如巴西、阿根廷制定了专门的数据保护法,因此中国无人机进入拉美国家,在这些方面也需要给予特别的重视。
多弗航空首席市场官、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无人机协会监事长李青林提醒说,我国近年对于无人机整机出口实施严格管理,即便通过正规渠道在海外设厂,也涉及无人机技术转让等问题,产业落地要规范。
来源:
原文链接:https://www.bjd.com.cn/huawei/2025/10/24/1156759t318.html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揽空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文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通过邮箱zgs@zgs.cc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