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九派新闻走访峨眉山风景区了解到,骡队已暂停运输,任务由无人机暂代。目前全山共三台无人机,往返于雷洞坪和中山区比较重要的寺庙、小吃点,配合汽车运输和缆车运输,基本能覆盖峨眉山游客活动区域。前往中山区的无人机会运载饮用水、食物等物资,供游客使用;返回的无人机会将游客游玩过程中产生的垃圾运出。
记者注意到,这场变革的起点源于“峨眉山骡子负重攀爬石阶”的视频。视频中,骡子驮着重物,颤抖着膝盖,一步步艰难登山,不少网友表达对负重骡子的心疼,建议取消骡队运输。也有网友持中立态度,“骡队失业,村民失去了维持生计的途径,骡子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可能会面临宰杀。”
“自己养的骡子怎么会不心疼呢?我们起早贪黑,白天赶骡,晚上喂骡。骡子最怕淋雨感冒,也怕走山路时摔伤。”从事二十余年骡运的万年村村民于连兴(化名)用“服侍”一词来形容自己对骡子的照料。他告诉九派新闻,即使景区没有叫停骡运,他也不会再继续饲养骡子。景区目前的骡运需求太少,他打算今年以每匹一万元左右的价格,将骡子全数转卖至云南。骡子将在另一片山区继续驮运工作,他们一家也会另谋生路。
当地村民介绍,现在峨眉山万年村还仅存着几户养骡子的村民,住的靠近后山,通往他们家里的路正在修建,只能步行一小时到达。

于连兴家的骡子。图/九派新闻 辜子旋
【1】骡子通人性、能听懂话
于连兴73岁,养了二十余年骡子,如今骡运的生计由儿子承接,家里饲养着八九头骡子。他记得,几十年前,四川甘洛县、汉源县和云南的村民开始用饲养的骡子在山路上做运输时,峨眉山还主要依赖人力,当地称从事这行的村民为背夫。
随着时代发展,高强度负重和望不到头的山路将人逼退。有村民为孩子上学搬迁到城市,有的外出另找“活路”。峨眉山再也招不到年轻的背夫,这个工种几近消失,于连兴说,现在仅天福山还有两三个背夫,一天赚一两百元。
二十多年前,他和同村村民从云南引进一批骡子,代替人力运输生活用品和建筑材料。那时山区还未修建公路,骡子驮着砖头和水泥,一趟趟行走在车辆无法前往的崎岖山路间。在骡队的驮运下,于连兴得以在万年寺上修建一家宾馆。
后来峨眉山的骡运逐渐发展成熟,骡子队摸清了适合他们的行走路线。以万年寺、清音阁为起点,分别有两条路线通往峨眉山金顶,一条是骡运路线,另一条由人力运输物资。
骡子队从万年寺出发,途经九岭岗,再分散至九老洞、茶棚子等点位。由于骡子不能抵达清音阁,则由背工将物资从清音阁运至洪椿坪。汽车沿公路开往雷洞坪,而不通公路的地方,都靠人力和骡子运输。
8月12日,早上9时,于连兴的儿子牵出三四头骡子,装鞍子上货。在山间,赶骡人和骡子沉默地踩在步游道的石阶上,人跟在骡子后面,随时把控骡子的方向,避免撞到游客和村民。下午六七点,运完一趟物资回到家,骡子已经很累了。由于周末人流量大,他们不接运输业务,骡子可以在家休息。
骡子通人性,会认路。如果是一条主路,骡子走在前,赶骡人在后。遇到岔路,给它指个方向,或是拉它一下,骡子就知道转向。这样的路骡子只走一趟,第二天就记得往哪走。于连兴依据每头骡子的特点,给它们都取了名字,谈到这里,他忧愁的面容被一丝笑意覆盖,“看起来有点憨的,叫憨妞,皮毛带黄色的叫黄娃。”
刚买回家时,骡子不听指挥。骡子们在山田间放风时,他一喊名字招呼它们回来,几头骡子就乖乖地回到屋旁的养殖舍。养殖舍由竹竿、木桩和防雨篷布搭建,一间栏饲养一两头骡子,每头骡子有自己熟悉的食槽和水槽。“各就各位!”他喊道,就像学生有自己的座位,骡子们也回到各自的位置。
【2】“即便景区不叫停,骡运也没有需求了”
骡子的售价为两三万元一头,体格好的骡子一头价格高达五六万元。一头骡子每天要吃10斤玉米,饲料大约花费20元。刚开始骡运按100斤几块钱收费,一天能挣几十元。现在物价上涨,一趟能挣几百元,这是他们一家四口的生活来源。
骡子的命运同样是赶骡人的命运。他们起早贪黑,白天赶骡,晚上喂骡。骡子最怕淋雨感冒,也怕走山路时摔伤。于连兴用“服侍”形容对骡子的照料,养得好,骡子的使用寿命长达十余年,有的骡子两三年就受伤。有时骡子不听话,驮上货一溜烟跑得飞快,人在身后跟着追,一天往返90公里下来,“累人得很”。
面对骡子驮物过重的质疑,他说,在地势较为平坦的地方,骡子能承重三四百斤,如果要爬峨眉山,只运两百斤物资,这在它的承受范围之内。峨眉山的石阶骡子走得不习惯,有时抬腿的姿势看起来很吃力,旁人会误以为负重超出它们的承受能力。
骡运的接单量也不稳定。4月至9月,峨眉山游客多,物资需求大,接单量大。冬天下雪,游客骤减,山上的商户也都不开门营业了,骡子就在家休息。
于连兴强调,骡子跟人一样,要干活才有饭吃。长久以来,骡子作为一种“交通工具”被广泛用于货物和人员运输。在山区,当地农民和游客的生活需求是确实需要解决的问题。
去年,峨眉山著名景点九老洞的物资需求量大,矿泉水、方便面等游客用品,以及当地农民的生活用品,几头骡子都运不过来。山上寺庙修水池,大车小车拉来施工材料,当地的骡子队忙不过来,还从外地进骡子。
如今景区由无人机暂代骡队运输物资,骡运的生存空间被挤占,村里的骡子数量锐减到十几头。于连兴觉得,无人机无法完全取代骡子,它只能运输矿泉水、大米这类较为轻便的物资,建筑材料还是要靠骡子驮。
但他也坦言,即使景区没有叫停骡运,他也不会再继续饲养骡子。有了无人机,骡运需求下降了不少。村里找不到新的赶骡人,在儿子赶骡外出这天,还有五六头骡子闲在家。

闲在家的骡子。图/九派新闻 黄巧文
网上对骡运的争议加速了他们转行的进程。于连兴打算今年以每匹一万元左右的价格,将骡子全数转卖至云南。骡子将在另一片山区继续驮运工作。
问及是否考虑过转行为无人机运输,他说:“无人机的购置成本太高了,负担不起,而且运营无人机还需要考证,有很多专业方面的东西,我们搞不太懂。”
【3】村民:担忧无人机运输的安全问题
在峨眉山雷洞坪,数架无人机吊着各式货物,不断起飞、下落,将物资运送到峨眉山徒步路线的商户处。几十箱瓶装饮品、数个煤气罐、建筑钢材、游客背包等物品堆在地上,等待无人机一一运输。

无人机吊着货物运至山中的商户。图/九派新闻 辜子旋
无人机物资运输工作分配明确,两名工作人员负责操控无人机,其余工作人员把物品放到网袋里,卡扣至无人机底部数米的长绳上。
无人机经营者王先生(化姓)介绍,附近有3家经营无人机运输的,其所用的无人机价值十几万元一台,运送货物按斤算,每斤2元。原来都是靠骡子把物资驮到各个商户,现在每天的货物由车送到雷洞坪,再依靠无人机分发至分散在峨眉山各处不通车的商户。
他称,骡子运输和无人机运输的价格差不多,但骡子效率太低,一天可能只能运个一趟,现在骡子也很少见了。如果路途只有几百米,无人机最多可以装载一两百斤物资,路途远的话,最多装几十斤。以来回共8公里距离为例,无人机10分钟左右即可送达。
雷洞坪到接引殿步行路段,沿途还有几位背夫,用竹篓驮着物资或石头上下山。王先生称,金顶的物资可以用索道缆车从接引殿送上去,但雷洞坪到接引殿这段没有缆车,近几年也不允许骡子运了。这段路游客太多,飞无人机不安全,只能靠人力,所以峨眉山此处还存留着少量背夫。
峨眉山附近村民刘先生(化姓)认为,无人机运物资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山上全是树林,如果无人机损坏燃烧了,可能会导致山火。夏天山上游客多,如果货物不小心脱落,也可能砸伤游客。”
无人机经营者王先生则表示,游客很多的地方不会飞无人机,货物一般不会掉落,就算脱落了,也装载了降落伞,砸到人的可能性不大。

等候运输物资的无人机。图/九派新闻 黄巧文
数年前,刘先生曾考虑过买几头骡子搞骡运,但他最终没有付诸行动,“骡子不好照料,一头的成本比较高,也极容易损耗。我一个熟人那时候花两三万元买了头骡子,刚到家就跑到山坡上自己掉下来摔死了。想到骡运的辛苦,还是放弃了。”
峨眉山市本地居民吴先生(化名)称,好多年前,峨眉山骡子特别多,活也多,一年可以赚一二十万元。现在无人机慢慢普及,需要骡子的地方也少了,没以前那么赚钱了。关于骡子的去向,吴先生表示:“估计大多还是卖了,还可以赚点钱,宰杀的应该很少,我们峨眉山这边基本没什么人会吃骡子肉。”
“网友们的争论,都是因为立场和观点不同。有人是站在动物的立场考虑,有人是站在村民生存的立场考虑,无法评判谁对谁错。”吴先生称,原来科技没有现在发达,峨眉山上的所有建筑材料都是靠骡子一趟一趟运上去的。骡子的耐力和承受力比马和驴都好,马擅长奔跑,而骡子则从古至今都是用来驮东西的。
九派新闻记者 辜子旋 黄巧文 四川乐山报道
编辑 肖洁 任卓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揽空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文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通过邮箱zgs@zgs.cc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