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湛江日报
风静静地吹,宽敞的道路两旁,一群牛在津津有味地吃草料,牛虻在空中飞过,喜鹊在低空聒噪。
我们从湛江前往河南兰考县,走进位于兰考县谷营镇的河南花麒牧业有限公司,公司占地面积268亩,总投资3400万元,牛存栏数2300头。牛的品种主要包括安格斯、西门塔尔、夏洛莱。这里综合利用秸秆饲料化养牛。所谓秸秆,就是玉米、甘蔗、水稻、菠萝等农作物收成后产生的废弃物。
河南是农业大省,也是农作物秸秆资源大省,但每年都有大量秸秆的不当处理引发诸多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河南省鼓励企业利用秸秆打碎发酵做牛、羊饲料,种植蘑菇等等,秸秆综合利用在生态、环保、经济效益等方面取得较好成效。我们考察调研的河南花麒牧业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个成功案例。
行走在牧业公司里,其实就是养牛场中,牛群纷纷向我们行注目礼,我们怕打扰了它们,步伐轻轻的,说话也轻轻的。
沃野变幻手帕的色彩,时令的内容,浸透了大地的纯美。耕牛的哞声,在一个细雨霏霏的早晨,唤醒了僵硬的土地,播种与收获,以叙事的方式,呈现生命的丰硕。
乡村空闲时,连炊烟都显得散漫而又迷离。乡村的时光很恬淡,转眼又到了夏天。我想起我小时候把牛赶到海滩上,就坐在树荫下看书。
海滩上的牛,像油画似的飘在海边。它们就在海的一侧,不慌不忙地吃草。这些散散漫漫的牛,仿佛一首首诗歌,散落在海边的青草地上。忽然觉得,海滩遍野的荒草,也是一行一行从地里长出来的诗歌。寂静的海边,因为有毛茸茸的野草覆盖,并不觉得荒凉。又因为有远远近近层层叠叠的红树林挡着,也不觉得空旷。
养牛场的地面上,铺了一层薄薄的沙子,而上面就是一坨坨的牛粪。它们简直就是一只只发酵过的草饼,质地是草本的。让我想起很多有趣的事情,当牛粪烧起来时,那烟味也是陈年的草。草的味道,加上时间的味道。我们会在地上挖一孔窑,让牛粪在里头烧成心红的样子。真奇怪,牛粪的烟是这么接近天空的颜色。后来才知道,藏人也用牛粪来烧火。这些离天最近的人,是懂得牛粪的。牛粪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他们对天空的向往。小孩子时,我就常用晒干的牛粪瓮番薯,可别说,瓮出的番薯味道还特别香呢。
偶尔回到乡下老家,不知是谁家的老牛,在村口的原野上,和我邂逅。这老牛啊,依然长着唐诗中的模样。现在,那个骑在牛背上吹笛的少年,已进城去了。老房子还在,墙上刻着的字迹,依稀可辨。风吹过,老房子咳嗽了一下。
我与牛交换过怜悯的目光,它活着必须拉犁负重,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死了,还要向人交出骨头交出肉交出皮,我身上有牛皮带牛皮鞋,我书桌上有牛的犄角,粉身碎骨的牛,就这样进入我们的身体和生活。
粉身碎骨的牛仍然在成全着我们。我穿着皮鞋,一头牛忍辱负重驮着我走在路上,再难走的路都是它领着我一步步抵达。我系着皮带,一头牛走远了,它的一部分留了下来,默默地、谨慎地守着我的腰部,维护着我们道德上的优越和身体的自尊。
我静静地走近一头牛,当我举起相机准备拍下它憨厚的样子时,它突然“哞——”一声大叫,引来其他同伴走过来,把我当成一位不速之客。夏日的暖风像故意捣乱的孩子,来无影去无踪,让这个走向牛的过程变得漫长而小心。
静静地走近一头牛,是多么的不容易,因为你可以养牛耕田,养牛挤奶,甚至养牛只为吃它们的肉,但是如果你只把它作为赞美对象,当作夏日里的一道风景,迈着抒情的步子走近它们,这不仅可笑,而且可疑。
静静地走向一群牛,令我想起曾经与牛打交道的日子,也让我想起,湛江是农业大市,农作物种植面积约800万亩,秸秆资源极为丰富,年产农业秸秆约715万吨,产量位居全省首位。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为环保、为生态、为经济作贡献,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谋划。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揽空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文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通过邮箱zgs@zgs.cc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