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第20次《中国科学》信息科学前沿研讨会在重庆邮电大学举行。来自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海内外40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一流学科发展”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AI)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之一。特别是在大模型技术的全面推广下,如何高效、经济地将这些先进技术应用于实际场景,成为了行业关注的焦点。
“地方行业高校是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的关键支持,是行业进步与区域发展的协同引擎,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基础支柱。”重庆邮电大学党委书记李林教授表示,重庆邮电大学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与重庆市共建的一所在信息通信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大学,将进一步发挥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控制科学、低空技术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科研领域的优势,全力建设一流人工智能学科群,服务重庆经济社会发展。

▲重庆邮电大学党委书记李林作分享。
在清华大学教授丁贵广看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的不断成熟,其应用正逐渐从云端向终端设备转移。然而,这一转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高昂的硬件成本。例如,部署一个完整的DDC(深度计算集群)系统可能需要数百万人民币的投入。为了克服这一障碍,丁贵广和其研发团队正在致力于开发新的技术和解决方案,以降低端侧部署的成本。在未来的教育体系中,AI将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同时,这也要求教育工作者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充分利用AI带来的机遇。

▲清华大学教授丁贵广作分享。
在当天举行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低空技术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三个分论坛上,专家学者们围绕物联网多模融合感知、大模型应用、低空网联技术、无线通信等关键技术及人才培养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在重庆,低空经济有着非常好的基础。”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孙健表示,低空经济的辐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例如,在制造业端,涵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的全流程产业链有望带动区域产业集群升级;在应用层面,环境监测、农业植保、森林防火等民生领域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而建筑物健康检测、应急救灾等专业场景也将因无人机技术的灵活性获得突破性进展。这种“天空+地面”的立体化布局,或将重塑多个行业的作业模式。
孙健同时指出,尽管低空经济前景广阔,但当前行业发展仍面临双重制约:一是航空器的智能化水平和自主飞行控制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安全隐患成为规模化应用的主要障碍;二是低空空域管理、交通规则制定等政策配套尚不完善,如何平衡创新活力与风险管控仍是待解课题。
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信息科学》编委会、重庆邮电大学主办。
(受访者供图)
来源:重庆日报
原文链接:https://wap.cqrb.cn/detail?classId=1551&id=2392163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揽空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文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通过邮箱zgs@zgs.cc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