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在重庆开幕。在本届智博会设立的五大主题板块中,低空经济领域呈现的技术成果引人注目。重庆低空经济如何蓄势腾飞?当日下午,2025智博会中外记者围绕低空经济,对南川区、梁平区、科学城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进行采访,通过三地的发展实践,探访重庆低空经济领域的蓬勃活力与巨大潜力。

▲采访现场。智博会新闻中心供图
南川:独特优势助力低空经济起飞
南川区经济信息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陈云霞介绍,南川在发展低空经济方面具有三方面突出优势。
一是制造业基础坚实,依托工业园区“一园四组团”平台,已形成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配套、先进材料等“332”先进制造业集群,模具设计、挤压注塑、表面处理等工艺链条完整,为低空经济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应用场景多元,拥有主城都市区唯一的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家5A级景区金佛山,以及大金佛山178环山趣驾串联的丰富旅游资源,非常适合开展“通航+旅游”“通航+应急管理”等新业态。
三是空域条件优越,根据空域规划,我区空域开放程度高达97.8%,具备高度和范围均适宜的低空飞行条件。
陈云霞介绍,南川正积极融入全市产业布局,加强与中驰航空、航天科技九院等专业机构合作,共同策划低空领域项目,目前已储备组网式无人机机场指挥调度、昌达物流园低空运输中心、金佛山航空飞行营地等21个相关项目。同时,拓展“低空+”应用场景,成功引进睿宇东达通用航空(重庆)有限公司,配置直升机5架、工业级无人机20余架,计划在金佛山环线开拓直升机+旅游、直升机+客运等业务。此外,还推动“低空经济+制造业”融合,积极发展合金材料、复合材料等前端产业和无人机组装制造,逐步构建完整产业链。
下一步,南川将着力建设集低空飞行、消费体验、航空服务、研学培训及研发制造功能于一体的低空经济复合型基地,规划建设9个垂直起降点,构建“乡乡通”低空航线网络,拓展文旅体验、通勤载人、物流配送、医疗救援和农林服务等多元应用场景,最终形成“1+9+N”的低空经济发展架构。
梁平:先行先试成果显著
梁平区作为重庆市低空经济先行试验区和低空装备产业发展试点区,取得了显著成果。
梁平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唐铭心介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业集群加速形成。成都纵横股份落户梁平投产,特种飞行器智慧工厂项目更是填补重庆大中型无人机整机制造空白,已形成“龙头引领、集群发展”的良好态势。二是产业生态持续优化。与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低空飞行器适航认证中心、检测验证中心、低空经济产业研究院等综合服务平台,持续优化产业生态。三是应用创新多点突破。拓展“低空+城市治理”“低空+应急消防”“低空+农文旅”等应用场景,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超大城市治理范例。开通梁平至武隆、黔江、达州、北川等多条客运航线,与头部物流企业共建“干—支—末”三级低空物流网络。
梁平区发展低空经济具备三方面优势:一是通航条件良好。占地约2000亩的梁平机场,主跑道长2300米、宽45米,是重庆地区基础条件最好的通航机场。落地企业可直接享受机场建设“零成本”投入的军民融合改革红利。二是空域资源优越。拥有近、远程空域共约6000平方公里,年均可飞行天数超300天,且具备24小时全天候飞行条件。三是政策支撑有力。制定《梁平区关于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出台《梁平区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十条激励措施(试行)》,设立10亿元低空经济产业基金,为企业投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科学城高新区:基础设施与企业入驻双推进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高新区积极响应《重庆市推动低空空域管理改革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以构建可用低空空域资源最大化、协同管理机制顺畅、管理服务体系优质、空管数字底座强大、法规制度保障有力的“五大基座”为目标,全力推进各项建设。
重庆金凤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产业运营一部部长林均介绍,目前他们正全力推进以北斗应用为支撑的低空经济发展基础设施体系建设。重庆联通已在高新区建成超1万个5G宏站,实现乡镇及以上区域室外连续覆盖、农村区域热点覆盖,为低空飞行器的通信保障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重点部署的千余个5G-A(双载波)低空通信站点,覆盖了核心商圈、交通枢纽、高校、医院等重点场景,进一步提升了低空通信的质量和效率。数据基础设施方面,立足“同城灾备”,构建的全国首个运营商级“1+3+N”同城多活数据中心群,能够满足低空经济中大量飞行、监测、管理数据的存储及旺盛的AI算力需求,为全区提供跨区域容灾低空算力保障。在通航起降点建设上,与相关部门紧密合作,稳步推进通航起降点的建设工作,努力打造完善的低空飞行网络。
截至目前,高新区已吸引一批低空经济相关企业入驻,初步形成低空经济产业集聚效应。比如,重庆市奇衡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军民两用无人机和航空航天单机设备产品的设计研发及生产,将于今年10月正式投产,年产值约3亿元。航天天目成功发射23颗低轨遥感探测卫星,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成为我国首次获准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的商业小卫星数据。
来源:重庆日报
原文链接:https://wap.cqrb.cn/detail?classId=943&id=2404022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揽空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文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通过邮箱zgs@zgs.cc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