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九),其中“天津市宝坻法院林亭口人民法庭打造无人机低空经济行业治理新‘枫’景”案例值得关注。
据悉,天津市宝坻法院林亭口人民法庭辖区农业产业丰饶,森林资源丰茂。近年来,无人机低空作业应用发展推进农业降本增效,但部分不当操作行为也带来生态环境破坏、周边作物减产等问题。林亭口法庭开展早纠正、早提醒、早行动“三早”工作法,源头防控风险隐患,强化专业行业调解,助力新业态健康发展。

(资料图)无人机喷药演示
据介绍,林亭口法庭在开展涉农纠纷专业审判的基础上,挂牌成立环境资源法庭,实现环资纠纷“三合一”集中审理。在无人机作业纠纷涌现初期,深入街镇村居走访问需,组织相关部门细致研判,统一裁判尺度,夯实矛盾化解路径。坚持问题导向,主动对接农业农村等主管部门,了解无人机植保资质监管现状,理清空域监管、产业生态、安全保障等领域面临的挑战,排查“黑飞”违规行为惩戒、侵权赔付责任落实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无人机作业侵权、污染等纠纷鉴定费用高、审理周期长等问题,邀请农业领域专家学者、基层司法部门联合调解,让行里人说行里事、专业人断专业案,促成纠纷实质化解。2024年,该类纠纷调撤率同比上升43%。
此外,林亭口法庭在街镇乡村设“法官工作室”,开辟“三农”纠纷调解“绿色通道”,实现环境资源案件“一站式”调解,累计接待群众2000余人次,前端化解纠纷370余件。将纠纷化解成果及时专题报告区委政法委,推动职能部门共商监管举措,凝聚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合力。针对无人机喷洒农药“越界”飞行导致的财产损害赔偿多发纠纷,向主管部门提出加强行业监管、组织技能培训、开展普法活动等司法建议、工作对策,携手行业组织堵塞治理漏洞。
同时,以案释法,划定法治“安全航线”。与飞行营地联动共建,将法治讲座纳入培训课程,法官以案释法,提示学员从事植保作业时,不仅要考虑天气、风向、风力、高度,还要考虑农药的药理、周围作物的种类、距离,避免药物飘散侵害他人权益,源头减少“乱飞”作业。
红星新闻记者 祁彪
编辑 张寻
审核 王光东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来源:红星新闻
原文链接:https://static.cdsb.com/micropub/Articles/202509/f93a10a96ea914f5759f13f4438e5389.html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揽空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文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通过邮箱zgs@zgs.cc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