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以创新为笔绘就电力巡检新画卷:何涛与无人机共舞新赛道

soft997国内资讯2025年09月29日 10:00:1540
晨雾初散时,巴岳山的轮廓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国网重庆市永川供电分公司无人机智能巡检中心的数字大屏上,28个绿色光点正有序闪烁。随着首席工程师何涛在触控屏上轻点指令,分布在各处的无人机机巢自动开启,银色旋翼搅动气流,数架无人机如灵巧的蜂鸟腾空而起,沿着预设的输电线路轨迹展开巡检。“这架正在绕行500千伏永泸线转角塔的无人机,能清晰识别塔材螺栓的纹路。”何涛指着屏幕上实时传回的高清画面介绍道。通过自主规...
以创新为笔绘就电力巡检新画卷何涛与无人机共舞新赛道相关图片(1)

晨雾初散时,巴岳山的轮廓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国网重庆市永川供电分公司无人机智能巡检中心的数字大屏上,28个绿色光点正有序闪烁。随着首席工程师何涛在触控屏上轻点指令,分布在各处的无人机机巢自动开启,银色旋翼搅动气流,数架无人机如灵巧的蜂鸟腾空而起,沿着预设的输电线路轨迹展开巡检。

“这架正在绕行500千伏永泸线转角塔的无人机,能清晰识别塔材螺栓的纹路。”何涛指着屏幕上实时传回的高清画面介绍道。通过自主规划航线与智能缺陷识别系统,这些“空中巡检员”已实现2786平方公里供区的全覆盖巡检,效率较传统人工模式提升数倍。这项创新成果,正是何涛团队十年深耕的缩影。

2015年的职业转折点,源于一台价值数十万元的进口四旋翼无人机。当时在发展策划部任职的何涛,因擅长航模操作被公司选中。“摔一架无人机相当于损失一辆汽车,没人敢轻易试飞。”面对这个烫手山芋,这位从小拆解电器、高中辍学后当过电器修理工的技术爱好者,毅然申请调至巡检一线。在深山电塔间,他顶着烈日测试抗风性能,凌晨三点攀爬塔架验证雾天能见度,边实践边啃读《无人机飞行力学》,逐步摸索出适合山地环境的操作规范。

首台紫外巡检无人机的研发过程充满挑战。何涛将全日盲紫外检测仪与无人机结合,解决了手持设备拍摄角度受限的难题。这项创新不仅获评全国电力巡检技术创新“金巡奖”,更推动永川供电公司无人机团队从2人兴趣小组发展为18人专业班组,开启“机巡为主、人巡为辅”的新纪元。

在解决电力线路“空中垃圾”问题时,何涛的创意再次引发争议。目睹巡检工冒风险高空清除塑料薄膜后,他提出用无人机喷火清障的方案。经过反复试验,团队用废旧油泵改造喷油嘴,燃气灶零件制作点火器,最终在2018年成功投用全国首台喷火清障无人机。这项发明使清障效率提升20倍,何涛左手腕至今留存的伤疤,成为那段创新岁月的特殊印记。

针对室内变电站等无卫星信号场景,何涛带领团队历时半年测试12种雷达模块,将混合固态激光雷达与无人机深度融合。这项突破使无人机在电缆隧道、配电房等密闭空间的定位误差从10厘米缩减至2厘米,巡检效率大幅提升。2022年重庆极端高温期间,他研发的“一车四机”移动巡检车连续作战40天,完成385次特巡,成功避免多起电网事故。

在何涛工匠工作室里,固定翼无人机、多旋翼机型与热熔3D打印机等设备有序陈列。这里不仅是技术攻关的阵地,更是人才培养的摇篮。面对飞手操作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他带领团队首创“倾斜摄影与点云数字模型结合”技术,通过算法融合两种建模优势,使非专业飞手也能精准规划巡检航线。

2024年7月,电力行业首个地市级全域自主巡检示范区在永川落成。该系统部署28台固定机场与移动巡检车,构建起覆盖39座变电站、2070千米输电线路及5120千米配电线路的智能网络。借助视觉识别与AI技术,无人机可自主预判设备隐患,应急响应达“分钟级”,数据安全通过全私有化部署得到保障。这项创新使设备缺陷发现率提升12%,电网故障率下降6%,年节约人力成本3000万元。

从进口设备的谨慎操作到国产无人机的广泛应用,何涛团队先后获得14项国家专利,5次斩获“金巡奖”。在实验室墙上,“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证书与航模零件、电路板共同陈列,见证着这位技术工匠从电器修理工到行业领军者的蜕变轨迹。


来源:海外网
原文链接:https://www.itbear.com.cn/html/2025-09/972151.html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揽空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文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通过邮箱zgs@zgs.cc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

本文链接:https://www.lankong.cc/news/china/8640.html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