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绵秋雨,让菏泽鲁西新区24.5万亩成熟玉米的收获成为难题。饱和的土壤成了常规收割机难以逾越的“泥沼”,金灿灿的玉米只能滞留在田间,农户们心急如焚。然而,一场科技赋能的秋收攻坚战正在这里火热上演,鲁西新区用创新与实干,为“三秋”生产按下“加速键”。

在吕陵镇窦庄村的玉米地里,一场“空中救援”正在进行。没有了往日轰鸣的拖拉机,取而代之的是搭载专业吊装设备的无人机,它们如同灵活的“空中卫士”,在秸秆上方精准悬停。机械臂迅速抓取成袋玉米,稳稳地向田边转运。“以前下雨天收玉米,人陷在泥里动弹不得,一天也运不了几车。现在无人机‘嗖嗖’地飞,效率比人工高近10倍,1小时就能完成5亩地的转运!”农户王建民望着田边渐渐堆起的玉米袋,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种地30年的他,第一次感受到科技带来的“秋收惊喜”。
为了让这些科技“神兵”发挥最大效能,吕陵镇组建了专业技术团队。他们紧盯天气变化,精心规划飞行路线,还手把手指导农户对接调度。副镇长张浩信心满满地说:“无人机成了咱秋收的得力助手,后续我们还会不断优化作业方案,扩大服务范围,用科技为农业生产筑牢‘防护网’!”
这只是鲁西新区抢收工作的精彩一角。新区迅速成立6个“三秋”生产帮扶指导组,下沉到各镇街。225台玉米联合收割机、11台玉米履带式联合收割机马力全开,烘干、晾晒等配套服务紧密跟上。截至10月7日,已有22.78万亩玉米完成收获,进度超过九成。

面对积水难题,鲁西新区多管齐下。30余台水泵日夜轰鸣,强排1200亩积水农田;20余台挖掘机穿梭在田间,疏通沟系;农户们也纷纷加入,清除杂草淤泥。针对仍有积水的农田,机械持续开挖沟渠,誓要打通排水“最后一公里”。
在抢收过程中,鲁西新区坚持“人机齐上、分类施策”。土壤墒情好的地块,履带式收割机快速推进;机械无法作业的地方,群众人工抢收,做到“能收一亩是一亩”。为减少粮食损失,新区充分利用单位、广场、操场等场地晾晒玉米,推广“离地储存”技术,还与加工企业紧密对接。马岭岗镇的玉米烘干设备每天可处理50吨玉米,让潮湿的玉米“重焕生机”。
“下一步,鲁西新区将抓住有利天气,调动一切力量,加快重点区域排水和抢收进度。同时,稳步推进秋种工作,从技术指导到农资供应全方位保障,精心管理晚播小麦,为明年夏粮丰收打下坚实基础,守护好农民的‘粮袋子’。”鲁西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李焜染 编辑:吕冰 校对:刘恬
【来源:新黄河】
来源:潇湘晨报
原文链接:http://api.chenshipin.com/wap/a/68e630b78420173b265a1fa9/fa069370fa9b8f36fdbc0891dd591ecd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揽空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文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通过邮箱zgs@zgs.cc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