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万亿低空经济:从“热概念”到“真落地”需破哪些关?

soft997国内资讯2025年10月09日 08:56:5330
C114讯 10月9日消息(苡臻)近年来,低空经济的热度早已突破行业圈,变成了普通人能看见、能触摸的“空中新图景”。这份火热背后,是万亿级市场的蓄势待发:据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2035年更有望冲至3.5万亿元。但要把这份潜力真正转化为实际增长,低空经济还需跨过不少现实门槛。日前,2025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现场,政、产、学、研、...

C114讯 10月9日消息(苡臻)近年来,低空经济的热度早已突破行业圈,变成了普通人能看见、能触摸的“空中新图景”。这份火热背后,是万亿级市场的蓄势待发:据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2035年更有望冲至3.5万亿元。但要把这份潜力真正转化为实际增长,低空经济还需跨过不少现实门槛。

日前,2025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现场,政、产、学、研、用各界代表齐聚一堂,围绕低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瓶颈突破、产业生态构建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探讨。论坛传递出清晰信号:我国低空经济已从概念探索阶段进入“政策破冰—技术验证—场景落地”的加速发展期,万亿市场的落地蓝图正从“纸上”快步走向“现实”。

政策引领:构建低空经济“制度跑道”

“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网络技术处处长陆洋在论坛致辞中的表述,指出了低空经济在国家经济体系中的战略地位。

万亿低空经济从“热概念”到“真落地”需破哪些关相关图片(1)

事实上,自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推动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健康安全发展”,国家层面已构建起清晰的政策导向,而地方层面的实践则让这一战略逐步落地。

从政策布局来看,当前我国低空经济发展呈现“国家定方向、地方探路径”的鲜明特征,建起“制度跑道”。陆洋在论坛中透露,工信部已联合有关部门开展低空信息基础设施顶层政策研究编制,重点明确通信、感知、导航等基础设施的发展思路与任务;同时指导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成立低空智能网工作组,为产业发展提供标准支撑。这种“顶层谋划+标准先行”的模式,能有效规避产业发展初期的无序竞争。

地方层面,2024年以来,中国已有近30个省份将发展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或出台相关政策。北京、上海、杭州、合肥等15个城市与企业携手共建低空经济生态圈,计划到2025年打造涵盖低空飞行路线、低空应用示范区等多个领域上百个示范项目。杭州、深圳、苏州、成都、重庆和合肥6个城市被选为改革试点,这些试点经验正加速复制,为全国低空经济发展提供“可落地、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技术筑基:破解低空经济“关键难题”

任何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都绕不开“规模化”阶段,而低空经济的规模化发展,面临通信不稳、监管不足等挑战。以5G-A、AI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为破解难题提供关键支撑,成为低空经济的“技术底座”。

低空通信的核心痛点在于“空中切换频繁、信号不稳定”。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陶小峰通过实测数据指出:“高度越高,无人机接收到的基站信号越多,切换次数随之增加,部分场景下切换失败会导致数据传输中断。”

从技术实践来看,5G-A已成为低空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载体,运营商已展开实践。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苏郁分享了5G-A在低空智联与监管中的创新应用:一是用5G信号做数据链,实现无人机“超视距控制”,理论上“手机有5G覆盖的地方,就能远程控制无人机起降”;二是5G基站作为雷达用,可探测RCS(电磁反射面积)小于0.01平方米的小目标,填补300米以下传统雷达的监测空白。

中国联通建设发展部副总经理田元兵介绍,中国联通构建“1+1+3+N”低空能力体系,以“低空智联网+数字底座”为基础,打造运营服务、飞行保障、空域安全三大平台,围绕城市管理、应急救援等N个应用场景破解产业的应用难题,积极助力低空经济的发展。

除了通信瓶颈,监管能力不足也是制约低空经济规模化的重要挑战。低空飞行器数量的爆发式增长,让传统人工监管模式难以为继。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我国低空无人机已达126万架,而一名传统空管人员最多同时监控30架飞机,远不能满足“万架级”飞行需求。

AI技术成为提升监管效率的关键。中国电信无人科技有限公司运行总监潘鑫华介绍,中国电信通过“低空四维镜像系统”实现智能监管:每架无人机起飞前,系统会自动结合其数据、飞行轨迹、环境条件计算综合风险项;飞行中,4DT轨迹模型可实时判断航线冲突,提前化解风险。

与此同时,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所副主任杜加懂进一步指出,监管效率提升还需统一标准:目前各地低空管理平台架构、协议、语言不统一,导致跨省飞行无法互联互通。未来需构建共性平台,整合气象、三维地理信息、飞行器数据,实现“一次上报、全国通用”的监管模式。

万亿低空经济从“热概念”到“真落地”需破哪些关相关图片(2)

场景落地:多领域探索低空经济“商业闭环”

低空经济的价值,最终要通过场景落地实现。而产业要突破短期试点局限、走向长效发展,则需要形成“可盈利、可复制”的商业模式。

正如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首席专家续合元在论坛中强调,低空经济的核心价值在于“创造新经济模式与服务模式”。当前低空应用多集中在政府主导的政务管理、农业植保等领域,未来需进一步挖掘能推动行业生产模式变革、带来显著经济效益的高价值场景,要摆脱“政府买单”的单一路径,低空经济才能真正形成可持续的商业闭环。

从当前的实践来看,政策、技术、市场的多重驱动,正推动低空经济应用场景从“政务端”向“民生端、产业端”延伸,从“单点试点”向“规模化落地”迈进。例如,低空物流成为最受关注的热点场景之一,中国电信已经在深圳滨海长廊打造“低空+商圈”模式,通过无人机为游客配送餐饮、物资,形成“即时零售+低空物流”的新消费场景。

在产业端,低空经济正重塑传统行业的作业逻辑——既解决了人工难以触达、高风险的作业痛点,又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降本增效”,为环保、林草、文旅等垂直领域注入新动能。这些场景的探索,不仅让低空经济从“概念”走向“应用”,更在逐步验证商业可行性,为产业规模化铺路。

从论坛传递的信息来看,未来低空经济的发展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技术从“单点突破”向“融合创新”演进,5G-A、AI、卫星通信将深度协同,形成“空天地一体”的数字底座;二是场景从“分散试点”向“规模化运营”过渡,物流、文旅、城市治理等领域将出现百亿级龙头企业;三是模式从“政府主导”向“市场驱动”转型,商业闭环的形成将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

要实现这些目标,生态协同是关键。“低空经济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站在新的起点,低空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务实创新”——既要突破技术瓶颈,也要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既要完善标准体系,也要激活市场活力。唯有政、产、学、研、用各方携手,以数字底座为支撑,以场景落地为导向,才能让低空经济真正“飞得高、行得稳、走得远”,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的动能。


来源:
原文链接:https://www.c114.com.cn/news/16/a1298211.html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揽空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文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通过邮箱zgs@zgs.cc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

本文链接:https://www.lankong.cc/news/china/8932.html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