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扬子晚报
江苏举行2025年国际减灾日活动
无人机、机器狗参与“地震救援”

机器狗 演练模拟地震疏散

10月13日是第36个国际减灾日,江苏省暨南京市2025年国际减灾日活动在南京外国语学校明远小学举行。
“地震”来了有序撤离
最快1分钟到达操场
本次演练模拟发生5.2级地震,正在上课的该校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科学避险、有序疏散,以及地震发生后相关单位开展救援工作。
随着连续短促的警报声拉响,各班师生进入紧急避险状态,他们按照已掌握的科学避震知识就地避震,蹲到课桌旁边、抓紧桌腿、用手护住头和后颈。
疏散警报响起,老师迅速组织学生用书包等护住头部,从教室前后门按照预定的疏散路线,有序地疏散撤离。同时,老师在楼梯拐角处等危险区域进行引导,防止拥挤踩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从教学楼内疏散出来的班级最快只用了不到1分钟时间。孩子们撤出大楼后,立即赶到操场上的指定区域集结待命。随后各班级班主任清点人数,由年级主任上报。
无人机发现“被困师生”
成功实施解救
根据演练设定,经核对,学校发现有1名老师和2名学生未在撤离队伍中,确认失联。演练随即进入无人机搜救科目。
秦淮区蓝天救援队接到指令后,迅速启用无人机对教学楼进行全域扫描。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看到,两名队员熟练地操作无人机,其下方搭载的红外热成像探测仪精准捕捉热源信号,在屏幕上显示出不同的颜色。
通过实时回传的红外画面,救援队员敏锐地捕捉到两个热源信号,系统随即自动生成并锁定了其所在的精确三维坐标。
救援人员迅速到达生命信号点,分工明确,蓝天救援队承担废墟搜救,消防部门承担教学楼被困人员解救。在模拟废墟处,蓝天救援队借助蛇眼生命探测仪确定被困人员位置,该探测仪可深入废墟缝隙内部,通过前端高灵敏度摄像头和传感器,将实时影像与生命体征数据,包括体温、微动等,传回显示终端,从而精确定位“被困人员”位置。队员通过无齿锯、液压钳等专用工具,将被困人员成功解救。
机器狗现场演示
可送大量血浆、医疗器械
相关人员还对绳索救援、灭火救援、云梯车高空救援、机器狗运送物资、医疗救助等科目进行了演练。
值得一提的是,参加演练的这只机器狗具有高达400公斤的负载能力。记者看到,其丝毫不显笨重,不但能轻松上下台阶,还可以快速跑动。据介绍,其钢制身躯足以承载大量药品、血浆、小型医疗器械等关键物资,一次充电即可支持数小时的高强度作业。
此外,蓝天救援队的一只搜救犬“小Q”也现身活动现场。副队长杨競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小Q”参加过今年3月缅甸地震发生后在泰国曼谷的救援工作。在国内,它还协助找到了数位走失的阿尔茨海默病老人。
活动现场,还安排了装备展示与体验教育、防灾减灾知识竞赛等环节。
今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是“投资韧性建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江苏省防减救灾办常务副主任、省应急管理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陈静在活动中讲话指出,要以国际减灾日为契机,加大工作推进和宣传引导力度,提升灾害韧性建设意识,普及各类灾害风险知识技能,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当天,全省各地也通过应急演练、咨询展示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各类防灾减灾科普活动。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万承源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揽空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文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通过邮箱zgs@zgs.cc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