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我国无人机技术飞速发展,尤其在农业领域,发展及应用最为迅速和广泛。我国目前是全球农业无人机应用面积最大的国家,每年作业超过21亿亩次,农业无人机飞行小时数占整个无人机行业的98%。
无人机的应用让农业植保、播撒、信息监测等环节更加智能化和精细化,大幅提高了作业效率和精度。现在,让我们近距离了解无人机是如何让农业生产“心中有数”的。

“空中之眼”精准监测
“过去巡田靠脚力,现在种地看屏幕。”一架翼展约1米长的无人机在百米高空平稳飞行,它搭载的多光谱相机能以厘米级分辨率,捕捉麦田的每一个细节。这已经是当今中国许多现代化农场的日常操作。

无人机可以搭载各种遥感设备,如高分辨率CCD数码相机、多光谱成像仪、热成像仪、激光扫描仪等,成为现代农业中灵活、精准的“空中侦察兵”。它能全方位采集农田数据,快速获取农作物的光谱信息、温度信息、形态结构信息等,再通过通信链路将数据实时传输至地面控制站,为农田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精细视角。
例如无人机监测农作物病虫害时,可以发现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早期病害,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准备”,航空植保统防统治效果较农民自防提升了10%~20%,农药使用量减少了20%~30%,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问题也得到了改善。
构建农田“数字孪生”
现代农业是一个完整系统,无人机作为其中一环,与天上的卫星、地面的传感器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这套系统完美配合:监测卫星每周提供一次全景影像,无人机负责对重点区域进行厘米级精度的详细拍摄,而埋设在田间的数个传感器则可以每分钟传回一次土壤数据。

在高标准农田里,这套系统还有更智能的应用:给每块农田都建立一份“数字档案”,根据无人机实时采集的数据,已经通过大量训练的人工智能模型可以迅速、准确地识别出不同种类的病虫害,一旦发现异常就会做出预警,并提供相应的防治建议,帮助农户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这其中也不要忽视“人”的存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一项研究表明,经过适当培训,普通农民可以在两周内掌握无人机的基本操作。农业农村部的“数字农业下乡”工程已在全国建立了1200个培训点,培养了近5万名“新型数字农民”。
科技守护粮食安全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无人机技术正在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工具。2022年河南特大暴雨期间,应急管理部门组织300多架次无人机,在36小时内完成了受灾面积的精确评估,为救灾决策提供了关键依据,这种快速响应挽回了约3.2亿元的农业损失。
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已有65%的主要粮食产区实现了无人机常态化监测,主要农作物病虫害识别准确率达到88%,平均减少农药使用量15%,增产约7%。这些数字背后,是科技带给传统农业的深刻变革。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指尖管理万亩田”,无人机正重塑农业生产方式。随着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未来的农田管理将更智能化。预计到2030年,具备自主决策能力的农业植保无人机将全面开始商业化应用。
当每一寸土地都被“理解”,每一株作物都被“看见”,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让手里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责任编辑|关鹿鹿 赵青云
运营编辑|赵青云
质量审核 | 李雅欣 王维嘉
图文来源 |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从田间到指尖,无人机让农业生产“心中有数”》,撰文/范世鹏(北京理工大学),原文有删改,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范世鹏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7H8drZYUPYE7eThYa0bejQ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揽空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文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通过邮箱zgs@zgs.cc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