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费级影像设备市场,大疆与影石两大品牌的竞争,早已超越单纯的产品比拼,演变为一场关于品类定义权与用户心智主导权的深度博弈。从战略定位理论看,二者分别代表了“品类领导者”与“品类开创者”的典型路径,其竞争逻辑折射出商业竞争的本质——对用户认知的争夺。
作为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的绝对霸主,大疆的战略核心始终围绕“无人机”这一核心品类展开。通过持续的技术迭代与生态建设,大疆已将自身与“消费级无人机”深度绑定,形成“买无人机即选大疆”的用户心智。这种认知垄断不仅构建了坚实的竞争壁垒,更成为其抵御挑战者的核心资产。例如,其发布的Osmo 360全景相机,本质并非开拓新品类,而是通过技术复用完善影像拍摄场景生态,向市场传递“重要影像设备均能覆盖”的信号,以此封杀潜在侧翼威胁。
然而,大疆的“防御性延伸”策略亦暗藏风险。当其将业务拓展至运动相机、扫地机器人等领域时,可能稀释“专业无人机”的专家形象,并在新市场遭遇垂直领域品牌的激烈抵抗。这种“以强攻弱”的逻辑,本质上是通过品牌势能实现跨品类收割,但能否成功取决于用户对其新身份的接受度。
与大疆的防御姿态不同,影石选择了一条更具进攻性的路径——通过品类分化开创全新市场。它避开大疆主导的无人机红海,精准切入“全景相机”这一细分领域,并通过持续创新将“影石”与“全景相机”深度绑定。其“全球每售出10台全景相机,8台来自影石”的市场地位,正是品类战略成功的直接体现。更关键的是,影石并未满足于技术领先,而是通过“拍摄-剪辑”低门槛闭环,将自己定位为“非专业用户的专业工具”,直击大众用户对复杂操作的恐惧,在“专业影像设备”大品类中占据“易用性”空位。
当防御者与开创者正面交锋时,竞争逻辑进一步升级。大疆推出全景相机,本质是利用品牌与渠道优势对影石核心品类进行收割;而影石进军无人机领域,则通过“影翎Antigravity”的体感操控与“先飞行后取景”功能,尝试定义“全景无人机”或“体感无人机”新品类,以此绕开大疆在传统航拍市场的统治。这种“再分化”策略,体现了影石从“跟随者”到“规则制定者”的转变。
在这场心智争夺战中,大疆的挑战在于如何平衡专业形象与全场景解决方案提供者的新身份,其胜负手取决于品牌势能能否顺利迁移至细分品类;而影石的机会则在于能否将“全景无人机”定义为被市场广泛接受的新品类,并巩固其领导者地位。例如,影石创始人刘靖康的“凡尔赛式道歉”,本质上是通过制造话题将品牌与大疆置于同一竞争维度,以此提升自身品牌层级。
从短期看,大疆凭借体量与生态优势占据主动;但从长期看,影石若能持续通过品类创新与精准定位,在用户心智中植入新认知,则可能开辟更广阔的成长空间。这场竞争的本质,是定位理论中“防御战”与“进攻战”的经典案例,其结局将取决于谁更能驾驭品类分化的力量,以及谁更能赢得未来用户的选择。
来源:赵崇甫品牌营销
原文链接:https://www.itbear.com.cn/html/2025-10/992456.html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揽空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文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通过邮箱zgs@zgs.cc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