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赣南日报
□李娟
近日,一架无人机缓缓悬停在于都县宽田乡油茶采摘区上空,操作人员通过遥控器精准调整位置,将大袋油茶果稳稳吊起。伴随着轻微的嗡鸣声,无人机径直朝着集中收放点飞去,全程不过两三分钟时间。这是今年于都耕心堂油茶开发有限公司油茶采收季出现的新景象。
该公司引入无人机吊运系统,通过“科技赋能+本地雇工”的创新模式,在破解传统采摘运输难题的同时,为当地村民开辟了在家门口增收的新路径,实现生产效率与乡村就业的“双赢”。
耕心堂公司黄麟、宽田、沙心油茶基地,充分利用地质专业优势,精准检测土壤成分,选址于富硒土壤区域,为茶油品质打下先天基础,但基地地处山区,地形复杂、坡陡路窄,传统运输一直是产业痛点。如今采用无人机吊运,单次载重50公斤,一天可运输5000公斤,运输效率大幅提升。
“现在可太省事了!”正在林间摘果的当地雇工刘大姐笑容满面地说,“以前从远点的地方扛一袋果子出去,要走半个多小时。现在我们这么多人一起摘,都供不上无人机运的量。摘果多了,我们挣钱也多了!”
无人机运输油茶果,是耕心堂公司对传统生产方式的革新,也是对现代农业管理模式的探索;而依托专业优势选富硒土壤、施有机肥,全流程有机管理则是作为一个国企对现代农业品质标准的坚守。
无人机吊运突破地形地理条件限制,把高新技术用于复杂地形农业生产,大幅压缩了鲜果从枝头到车间的时空距离,采摘周期显著缩短,确保了油茶果的新鲜度,为后续加工出高品质茶油奠定了坚实基础。
公司负责人谢少峰表示:“无人机的应用,不仅仅是替代了重体力劳动,更重要的是它释放了产业潜能,让我们对进一步提升鲜果产量、提升产品品质充满了信心。”
在科技赋能的同时,耕心堂公司始终坚持“基地建在家乡,岗位留给乡亲”的理念。无人机解决了最艰苦的运输环节,而需要细心和经验的采摘工作,则全部请当地村民完成。这一模式不仅没有因科技应用而减少用工,反而因效率提升、规模扩大,创造了更多、更稳定的就业岗位。留守妇女、中老年村民凭借对家乡土地的熟悉和灵巧的双手,成为采摘环节不可或缺的主力军。
“动作麻利点,一天能赚两百多元呢!在家门口找到这么好的工作,还不耽误照顾家庭,心里踏实。”村民张大叔一边利索地摘果一边说。
科技与人的有机结合,让曾经的“闲置劳动力”变成了产业工人。本次采摘季,该公司预计将雇佣超百名当地村民,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获得收入,农闲时节变成了增收旺季。
耕心堂公司油茶基地的这场“空中变革”,演绎了“科技促生产、产业促就业”的和谐乐章。无人机飞翔,承载的是现代农业对高效生产的追求;工人欢笑,体现的是产业发展反哺乡村的民生温度。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揽空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文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通过邮箱zgs@zgs.cc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
 soft997
soft9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