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安顺日报
□本报记者 高智
近段时间,关岭自治县花江镇多德村有支“飞行队”的事情在当地传开了,周边不少村寨的群众得空时总要来看看。
“原来村里采收好玉米,要从山坡上背到山脚下需要一两天的活儿,现在3个小时就能完成,实在太方便、太快捷了。”提及前不久,村里的合作社用无人机帮助农户调运玉米,多德村党总支部书记冷攀学言语间尽是满意。他说,经过此事之后,全村人对无人机在降低人力成本、提升作业效率方面的巨大优势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
一个大山里的小村子,是如何组建起自家的无人机“飞行队”的?
今年8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2025年关岭自治县无人机培训班正式开班,由贵州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派遣具备CAAC资质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练员进行免费授课,着力培育关岭本地的“飞手专家”与“低空应用先锋”,为低空经济发展培养急需的专业人才队伍。
在得知此事之后,作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定点帮扶的多德村当即选派了年轻优秀的人员参加培训,并成功通过考核,取得了相关操作证书。
有了人才储备,多德村在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的支持下,购入3台大疆T100农业无人机,并在10月中旬与村内3名专业飞手签订合作协议,标志着无人机资产正式投入经营,该村也成为关岭自治县首个拥有村级专属无人机“飞行队”的村子。
“村里的无人机‘飞行队’刚刚成立,就有很多村民前来寻求帮助,短短两天时间就为本村村民调运农作物及物资2万余斤。”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驻多德村第一书记王威笑着说。
多德村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地比较多,石漠化较重,村民以往主要是靠自身劳力在山坡上采收农作物,人工成本高、耗时又很长。自从该村组建了无人机“飞行队”后,有效降低了当地农户的劳动强度,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蜂糖李是花江镇的精品水果产业之一,仅多德村就有3000亩,全镇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今后我们准备把无人机运输技术应用在蜂糖李产业上,不仅可以壮大村集体经济,体现‘飞行队’的价值,还能帮助村内外的更多果农。”王威表示,组建无人机“飞行队”既是该村探索“科技+农业”发展模式的生动实践,也是中航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帮扶地方经济发展的具体体现。后续将不断培养、吸纳本土人才,持续壮大“飞行队”规模,积极拓展多元化的无人机应用业务,让科技红利能够惠及更多农户,助力乡村振兴。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揽空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文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通过邮箱zgs@zgs.cc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