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三明日报

农户与无人机配合搬运茯苓

农户展示无人机预设航线图
●尤溪记者站 陈建荣 文/图
晨光熹微中,无人机掠过稻田,精准喷洒生物药剂;茯苓基地里,无人机悬停、起吊,将一袋袋收获运往山下;森林上空,巡航无人机正对森林火点开展日常巡查——这些已成为尤溪县推动低空技术应用,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日常场景。
空中帮手
“没有无人机之前,我们都是人工拖着高压皮管打药,一个上午才打10余亩地。”尤溪县稻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郑世宽说起曾经的劳作,仍面露疲惫,“而且越来越难招到工人。”
作为尤溪杂交水稻制种能手,郑世宽承包了2000多亩杂交水稻制种。部分水稻田块地处偏远,地势高,管护难。为此,去年合作社购买了6台植保无人机,加强管护。这些无人机搭载了先进的飞控系统、高精度的GPS定位模块,可按照预设的航线精准作业,避免农药重复喷洒或漏喷。
“好处多着呢。”郑世宽细数起无人机带来的种种便利:一个小时可以飞50亩地,大大节省了人工费;操作人员只需在地面遥控,避免直接接触农药;无人机搭载的高雾化喷洒功能,确保药剂均匀覆盖作物,极大地提升防治效率;自家不用时,还可以租借给其他农户,每亩地收取10元费用。
农用无人机的出现,让农户有了农田管理的“空中助手”。
无论是精准喷洒农药、播种施肥,还是监测作物长势、病虫害,其高效、精准的特性深受农户青睐。而载重能力的提升也进一步扩大了其在农产品吊运场景的应用。
在管前镇茯苓种植基地现场,无人机技术员操作遥控器,将无人机精准飞抵至茯苓堆放点上方悬停,工人迅速将装满茯苓的编织袋挂上无人机下方的特制吊钩,无人机便承载着茯苓平稳升空,向山下集散点飞去。
长期以来,部分农产品的运送一直面临着下山难、运输慢、成本高、风险大等问题,且陡峭的山路给工人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今年,尤溪县沈优家庭林场负责人胡进琼首次引入了这款最大载重可达100公斤的无人机,“无人机不受地形限制,直线飞行,运输时间大幅缩短,每日可运送7-8吨茯苓,还有避障系统护航。”胡进琼说,“我准备再买一台新版的无人机,加大运输力度。”
立体巡查
在尤溪县联合镇,一架无人机腾空而起,沿着预设航线对森林进行精准测绘。这样的场景,已成为联合林业站站长陈铎的工作日常。“相比前两代的测绘仪器,运用无人机进行工作,效率可以提升几十倍,10余分钟就能飞到山场完成测绘任务。”陈铎说。
尤溪县是全国南方集体林区林业重点县,森林资源极为丰富,同时也给林业管护工作带来挑战。近年来,尤溪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大力推进“智慧林业+无人机应用”体系建设,通过培养专业飞手队伍、配备先进设备、开展常态化巡护,构建起林业无人值守全方位监测体系。
“过去人工巡查耗时长、盲区多,现在无人机让问题发现更及时、处置更精准。”尤溪县林业局科技股副股长周茂彬介绍。无人机已在森林资源调查与高精度测绘、日常巡护、火灾监测、森林病虫害监测、林业执法与非法砍伐监控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2017年,尤溪县林业局引入首台无人机用于测绘任务。“当时,测绘点在河对岸,无路可行,附近居民说翻山过去就要一天,而无人机一出场,20分钟就完成了任务。”这次经历让周茂彬深感震撼。此后,县林业局通过举办“理论+实操”培训班,开展技能竞赛等方式,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将林业工作人员打造成专业化飞手队伍。
目前县林业局共有63名持证飞手,投入52台智能无人机,14个乡镇林业站实现“一站两机”全覆盖,2024年以来,累计飞行2560余次,820余小时,测绘面积达13万亩,巡护面积达128万亩,及时发现并处置火险隐患50余起。
“我们正不断拓宽无人机的应用场景。”周茂彬说。无人机机型不断迭代更新,林业站还利用一款安装了喊话器的无人机进行空中宣传任务,在田间地头提醒农户用火安全知识,为森林防火工作增添了“空中防线”。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揽空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文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通过邮箱zgs@zgs.cc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