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5 日的小鹏科技日,用人形机器人 IRON 的量产规划、飞行汽车 A868 的试飞进展,向大众勾勒出未来出行的清晰图景。当多数车企还在电动车赛道深耕时,小鹏已跳出 “只造汽车” 的单一维度,搭建起 “地面电动车 + 空中飞行车 + 物理机器人” 的全场景出行生态 —— 它的角色早已不只是新能源制造商,更成了定义未来出行规则的 “生态搭建者”。

人形机器人的量产承诺,藏着小鹏的技术硬实力与商业化野心。计划 2026 年底规模量产的 IRON 机器人,不是停在展台上的 “概念品”:它有 82 个运动自由度(能灵活完成耸肩、猫步等拟人动作),手部 22 个自由度可精准抓取物品,还搭载全固态电池,解决了复杂环境下的安全隐患。
更关键的是,小鹏靠 “技术复用” 降低了产业化门槛:机器人肩部的灵活度技术,源自汽车底盘悬挂系统;导航能力脱胎于电动车的自动泊车算法;70% 的核心技术,都和智能汽车共用底座。这种 “一份技术多用” 的思路,不仅砍去 40% 的研发成本,还让机器人提前落地实用场景 —— 目前已在小鹏广州工厂帮着装 P7,单日能拧 500 颗螺丝;和宝钢的合作,还会把它推向工业巡检(比如设备故障排查、厂区安全巡逻),用真实需求验证 “机器人能做什么”。而开放 SDK 接口的操作,更像借鉴手机安卓系统的逻辑:让全球开发者一起开发新功能,未来机器人或许能当商场导购、景区导览员,持续进化出更多用处。

飞行汽车 A868 的试飞突破,让 “空中出行” 不再是科幻片里的画面。这款混动飞行汽车的参数很实在:续航超 500 公里、时速能到 360 公里、能坐 6 个人 —— 这意味着从广州到厦门的跨省路,空中走只要 1 小时左右,比自驾快了近 4 倍,直接解决了现有飞行交通 “飞不远、坐不下” 的短板。它背后同样是 “技术复用” 的巧劲:感知路况的系统,直接用电动车的 XPILOT 5.0 算法;电池包和 G9 车型共用生产线;电动车跑出来的数亿公里路测数据,还能帮飞行汽车规划更安全的路线。更值得关注的是小鹏的市场思路:它不先做商用,而是瞄准普通用户(ToC 策略),比如周末跨城自驾游、商务人士短途高端通勤,未来普通人也可能体验 “堵路时飞起来” 的出行方式。随着国内低空政策慢慢放开,飞行汽车或许会从 “试飞行” 变成 “日常用”,成为小鹏吸引高端用户、提供 “新鲜感价值” 的关键。
这场转型的核心,是小鹏 “物理 AI 全栈自研” 的底层逻辑 —— 从机器人的图灵芯片,到飞行汽车的智能感知系统,再到电动车的自动驾驶技术,都共享同一套核心技术底座。这种 “技术互通” 形成了别人难复制的优势:汽车业务赚的钱、成熟的供应链、攒下的海量数据,能反过来支持机器人和飞行汽车研发;而机器人、飞行汽车的技术突破,又能提升小鹏的 “科技感”,让更多人愿意买它的电动车。再加上宝钢这类伙伴加入,给技术找了真实落地场景,形成 “研发→用起来→改得更好” 的正向循环。

小鹏的未来,不只是 “卖车、卖机器人”,更是 “卖不一样的出行体验”。当飞行汽车把跨省通勤缩到 1 小时,当机器人能在工厂巡检、商场帮忙,出行就不再是 “从 A 到 B” 的简单位移,而是效率、安全与新鲜感交织的全新体验。这种 “让用户有情绪共鸣” 的能力,正是现在消费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 就像特斯拉重新定义了 “汽车是什么”,小鹏正在重新定义 “出行能是什么”,把出行的边界从地面,延伸到空中、到生活里的方方面面。

当然,难题也没消失:人形机器人要想卖得亲民,得把供应链成本再降降;飞行汽车要多起来,还需要低空交通管制、空域政策的配套。但小鹏的方向很明确:靠技术复用降低门槛,靠场景落地验证价值,靠开放生态拉上更多伙伴。2026 年的量产节点,不只是两款产品的 “交货期”,更是小鹏正式成为 “全生态出行伙伴” 的 “加冕礼”。
这场科技日的结束,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它标志着出行行业从 “比谁的汽车好”,进入 “比谁的出行生态全” 的新阶段 —— 而小鹏正站在这个新时代的潮头,用机器人和飞行汽车的 “双轮驱动”,让 “更智能、更多元的出行” 从想象走进现实。
来源:
原文链接:https://www.qcwp.com/news/982660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揽空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文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通过邮箱zgs@zgs.cc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