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于洋
11月8日下午,在烟台海阳蛟龙救援队的办公地点,一面绣着“无私奉献 热忱服务”的锦旗被轻轻展开。送旗的海阳市民孙先生攥着旗角,声音有些发颤,连连致谢:“要不是咱们海阳蛟龙救援队,我们全家可能还在找老人……”这场历时三天的寻亲接力,至此画上了温暖的句号。

八旬老人走失,家属两日搜寻无果
孙先生的姥姥今年84岁,家住海阳市辛安镇槐家泊村。因患有阿尔茨海默病,老人日常记忆时好时坏。“11月4日下午两点多,姥姥像往常一样在门口晒太阳,家人一转身的工夫,人就不见了。”孙先生回忆,老人走失时穿一件红色毛衣,“她有轻度认知障碍,说不清具体住址,身上也没带手机。”
发现老人失踪后,孙先生和家人立刻发动亲戚、邻居帮忙,在村里及周边田地、沟渠、邻村小路反复寻找。“附近几公里的角角落落都翻遍了,喊哑了嗓子,问遍了村民,虽有人说曾见过,但怎么也找不着。”孙先生说,两天两夜没合眼的家人,急得直掉眼泪。11月5日傍晚,仍无进展的孙先生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拨通了海阳蛟龙救援队的电话。
救援队接力搜索,无人机锁定目标
“接到求助时,老人已失联许久,情况紧急。”救援队队长刘宾宾介绍,接到任务后,第一时间发布了寻人启事,在微信群和朋友圈广泛传播。同时,队员立即集结,携带强光手电、扩音器、急救包等装备,兵分多路展开拉网式搜索。但直至深夜,寒风渐起,搜索仍无突破。
“夜间视线差,老人如果躲在灌木丛或土坡下,仅凭肉眼很难发现。”刘宾宾坦言,当时最大的遗憾是救援队缺少热成像无人机——这类设备能在夜间通过温度感应精准定位生命体征,“我们只能打着手电,一遍又一遍喊‘大娘,听见有人吗?’”
11月6日天刚亮,救援队就使用普通无人机展开第二轮搜寻。刘宾宾说,队员们分成两组,一组继续地面搜索,另一组操作无人机升空进行搜寻。“无人机飞到辛安镇槐家泊村上空搜寻,飞到高铁轨道沿线区域时,有了新发现!”刘宾宾介绍,“我们看到枯草丛里有一抹醒目的‘红色’,拉近一看,就是走失的老人。”

很快,地面队员赶到现场,发现了蜷缩在此的老人。老人裹着毛衣,身上落了些枯叶,意识还清醒。队员上前轻声安抚,老人逐渐放松,轻声喊出“你们怎么才找到我”,家属感动得泣不成声。目前,老人状态良好。

历经三天终团圆,家属含泪致谢
11月8日,孙先生和家人特意制作了锦旗送到救援队。“海阳蛟龙救援队是纯公益的,不收一分钱,却比我们还着急。”孙先生说,“他们不仅救了我姥姥,更给了我们全家希望。”
采访中,刘宾宾反复强调“这是我们应该做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走失风险高,我们建议家属给老人佩戴带有定位功能的手环,或在衣物内缝入信息卡。这次能找到,多亏了无人机的辅助,也多亏了所有队员的坚持。我们正计划筹款购置热成像无人机,以后类似情况能更快定位,提高救援效率。”刘宾宾说。
从焦急寻找至团圆相拥,这场跨越三天的救援,不仅使一个家庭重归安心,更照见了民间救援力量的温暖底色。正如孙先生所说:“他们传递的温暖,我们会记一辈子,也希望未来能把这份温暖传下去。”

来源:齐鲁壹点
原文链接:http://m.ql1d.com/new/general/26856227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揽空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文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通过邮箱zgs@zgs.cc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