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气象报
张艺博
本报记者 张艺博
10月14日,第138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广交会”)开幕式在广州举行,千架无人机原计划进行空中表演。
此前,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以下简称“卫星中心”)与广东省气象局联合发布的《广东省空间天气周报》,预警当晚可能出现较强电离层闪烁。
当天20时左右,广东多地监测到电离层闪烁指数突破0.5,达到中等强度空间天气活动水平。正在彩排的无人机群随即出现定位信号抖动——一场潜在的“空中危机”悄然逼近。
关键时刻,国家与省级空间天气保障机制迅速启动,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实时跟踪电离层变化,并向表演团队提供精准数据与应对建议。
团队果断调整飞控策略,优化导航算法,最终于22时成功完成整场精彩表演,安全平稳地化解了这场由“天外扰动”引发的技术挑战。
近年来,随着无人机表演、物流配送、农业植保等低空经济业态的蓬勃发展,飞行安全已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除了传统天气,空间天气这一影响低空飞行安全的新变量,正逐渐进入行业视野并受到重视。
那么,什么是空间天气?它如何影响低空经济?又该如何应对?
空间天气如何“搅局”低空飞行?
空间天气,指的是由太阳爆发活动所引起的、地球空间环境中发生的剧烈变化,主要包括地磁暴、电离层暴、热层暴等现象。
尽管它们不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却会干扰通信信号、导航系统及各类电子设备,成为现代高科技社会的“隐形干扰源”。低空经济主要指在1000米以下(部分任务可达3000米)空域开展的航空器运行及相关产业链经济活动。
乍看之下,空间天气发生在距地数百公里的高层大气乃至近地空间,似乎与贴近地面的低空飞行少有关联。但事实并非如此。
“关键在于导航。”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韩大洋解释。如今,工业级无人机执行超视距、全自动飞行任务时,高度依赖北斗、GPS等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实现厘米级精确定位。
而当太阳活动加剧,引发电离层扰动时,位于距地60至1000公里之间的电离层电子密度会发生剧烈波动,导致卫星信号传播路径弯曲或延迟,进而产生“电离层误差”。在极端情况下,定位误差可能从厘米级骤增至数米甚至更大。
天地一体监测织密低空“防护网”
最近几年,在广交会等大型活动中,无人机编队表演被频繁采用,其呈现的科技与艺术交融之美广受赞誉,但精彩的背后也存有风险和隐患。
韩大洋介绍,此类低空飞行活动受空间天气影响尤为显著,一旦发生电离层闪烁,数百架无人机可能因定位漂移而相互碰撞;物流无人机也可能因导航失准而无法精准降落,不仅影响任务执行,还可能威胁地面安全。
近年来,卫星中心主动作为、积极应对,建立起覆盖“地空天”一体化空间天气监测网络,为低空经济安全平稳发展保驾护航。目前,我国在轨运行的风云系列卫星与地面数千个监测站协同工作,具备对太阳活动、地磁变化、电离层状态等关键要素的实时监测能力。
在预报预警方面,我国对地磁活动、F10.7指数等相关要素的预报能力已达世界领先水平。特别是在低空经济领域,卫星中心依托密集的电离层监测站点,能够实时反演电离层数据,为无人机飞行提供导航可靠性分析与风险预警服务。
未来,卫星中心将持续强化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与低空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形成“监测—预报—服务—反馈”闭环,积极推动建立气象、航空、通信、农业等多领域的协同服务平台,促进数据共享与产品迭代升级,助力低空经济更加安全有序发展。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揽空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文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通过邮箱zgs@zgs.cc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