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南京日报
水稻测产“四大高手”浦口同台竞技
卫星竞技无人机,“画圈割稻”战遥感
本报讯(记者 刘全民) 高空,看不见的卫星默默记录着稻田“肤色”变化;低空,多光谱无人机为稻田进行“体检”;田间,工作人员手持测规仔细取样……近日,在我市浦口区汤泉农场稻田里,市农业农村局首次联合国家统计局南京调查队,别开生面地让卫星遥感、无人机、传统五点取样和整片收割等四种测产方法“同台竞技”,评估不同方法测算水稻产量的准确性、便捷性和科学性,探索粮食测产新路径。
当天上午,汤泉农场里稻浪翻涌。5名南京调查队工作人员走进稻田,拿着卷尺测量好对角线选取样本,接着拿着测规、镰刀下地,先割个圆心,扎紧固定测量圆规,然后一边画圈、一边收割。最终,测量稻田里割出5个样本。
国家统计局南京调查队农业农村处科员周经学介绍,工作人员采用的正是“五点测产法”,因为选取的5个点形状像朵梅花,专业名称又叫“梅花测产法”,在现行测产方法中精确度最高。
“这种方法需要的工作人员较多,最少需要3人,正常情况下需要5人。”周经学坦言,收割好的水稻样本还要通过脱粒、去除杂质等步骤,再用测水仪测出样本的含水量后进行称重,最后经过公式测算,得到亩产数据,整个过程一般需要两到三天。
在调查队忙碌的同时,江苏叁拾叁智慧农业有限公司遥感工程师孙法福正操控一架多光谱无人机在稻田上空飞过。无人机航拍获取稻田的可见光数据和多光谱数据,形成数据影像传输到算法平台,然后根据系统大数据模型,十几分钟就可以计算出水稻产量。孙法福表示,目前多光谱无人机测产法精度可达到90%以上,方便快捷、节省人工,已在省内多地应用。
当天还有卫星遥感测产,南京农业大学智慧农业研究院通过调取地块的卫星影像,利用遥感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根据算法模型计算水稻产量。但是,卫星遥感受制于卫星影像分辨率技术和天气条件,如果当天云多、云层厚,就可能影响卫星影像质量和数据分析。未来随着技术成熟,会向周期更短、精度更高、成本更低等方向深入发展。而整体测产法,就是收割后整体称重,该方法受稻谷含水量影响,如果含水量高则需烘干或晾晒后再称重,同时收割、运输过程中也会造成一定损失,影响实际亩产数据。
粮食测产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等具有重要作用。市农业信息中心副主任瞿荣锦表示,本次活动通过多种测产方法对比,旨在验证以无人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粮食测产中的应用可行性,从而进一步优化无人机测产模型、提高无人机测产准确性,加速无人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揽空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文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通过邮箱zgs@zgs.cc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