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扬州日报
引爆赛场“秀出来”、融入城市“用起来”、面向未来“探前沿”——“天空之城”,扬州来了
低空经济怎样“高飞”?

载人飞行摩托测试。露莎 摄
目标 到2026年形成以低空科创制造为核心、以低空检验测试为特色的产业体系
项目 全市今年新签约航空产业及低空经济亿元以上项目40个
场景 已落地低空应用场景46个,涵盖公共管理、生产作业、文体旅游、物流配送等领域
记者 露莎 西伯 肖平
天空,已然成为展示扬州产业科创魅力的“第二秀场”。
当火热的“苏超”赛场上空腾起壮观的无人机矩阵和“飞天屏”,以天为幕描绘科技与体育交融的盛景;当深秋的生态科技新城上空,“空中公务员”悄然上岗,沿金湾路开启精准巡检;当华东航空谷航空科技扬州实验室里的工程师们,围绕一架飞行摩托开启新一轮的测试调试……从引爆赛场的“秀出来”,到融入城市的“用起来”,再到面向未来的“探前沿”——扬州,这座因运河而通江达海的历史文化名城,正加速探索属于自己的“天空之城”。
航空产业和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也是打造未来产业竞争新优势的关键赛道。万亿级规模的新蓝海波流涌动,如何让低空经济在扬州从“飞起来”到“飞得好”再到“飞得远”?竞逐“天空之城”,扬州又该如何抢得先机?
筑基:引入“国家队”,构建“雨林式”创新生态
扬州低空经济的肇始,发端于2019年的春天。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扬州协同创新研究院正式揭牌,在扬州的创新土壤中种下了一颗逐梦蓝天的“种子”。
然而,航空产业投入大、周期长,注定是一场考验耐力的长跑。如何平衡短期投入与长期回报,实现从“耐心资本”到“自我造血”的跨越?市委、市政府展现出强大的战略定力,高度重视航空产业,将其列为“613”产业体系的首群首链。
扬州航空产业和低空经济因此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今融合基础设施初步建立,要素保障机制日益完善,上下游链条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形成较好发展态势。
良好土壤催动产业筑基:沈阳所扬州院之后,中航机载共性技术中心、中国航空研究院研究生院相继落户,共同构建起“两院一中心”的产业创新体系。“央地携手”带来的不仅是项目,更是顶级的航空创新基因。
“我们要把最好的空间、最好的政策留给代表‘未来’的产业。”站在占地450亩的华东航空谷沙盘前,华东航空谷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助理毛星明介绍,为了引来并留住“国家队”,生态科技新城展现出最大的诚意:不仅有450亩核心区土地,更有针对人才招引推出的“大运英才计划”,以“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和暖心贴心的服务保障,推动低空经济在“新城市中心”落地生根。
这颗“种子”迅速发芽,催生出一片“创新雨林”。航空科技扬州实验室这一新型研发平台应运而生,采用由扬州市与中航沈阳所主要领导共同主导的“双理事长”制,旨在打破机制壁垒,打造“主机引领、本地支撑、全国协同”的产业生态。
人才的“活水”在园区潺潺流动。中国航空研究院研究生院里,来自中航集团全国400多家单位的硕博生在此集中培养,他们穿梭于实验室与课堂,构筑起顶级航空人才的“蓄水池”。更可喜的是,创新的血脉正深入本地肌体。“我们团队成员有十几个人,其中四个都是扬州人。”航空科技扬州实验室协同创新部副部长王志刚介绍,产业高端科研机构正逐步实现人才的“本地化”吸附。
织网:夯实“数字空港”,激活市场万千应用
低空经济要“飞得起”,更要“飞得顺”“飞得好”,这需要构建一套“数字空港”般的基础设施,让万千飞行器有序起降、高效运行。
走进位于扬州数据产业园的扬州低空飞行服务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如同“城市天际”的数字镜像,实时跳动的光点代表着正在飞行的无人机,目前累计监测已超170万架次。
“看,这架正飞行在杭集镇上空的是进行多任务巡检的‘公务机’,另外那几架是植保无人机。”扬州航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郑强指向屏幕介绍,以前申请一条无人机航线要跑多个部门,等待时间也长,现在线上一个入口即可申报,当天就能通过平台流转。
在杭集,一架无人机正从高层屋顶的“机场”起飞,沿既定道路巡飞。同时,低空飞行服务中心的电子屏幕上正播放着它传回的实时画面,道路车流、两旁绿化,甚至路面裂纹细节都清晰可见。“我们通过‘一机多用、任务融合’模式,将政府多个部门的需求‘打包’,规划一条最优航线,出一次任务就能同时为道路‘体检’、为河道‘把脉’、精准‘捕捉’违建。”郑强说,这种集约化巡检不仅是效率革命,更探索了低空技术赋能城市治理的可持续商业模式。
扬州低空飞行服务中心是全国首个省市联动低空飞行服务中心,其核心突破在于打通了军方、民航数据壁垒,将空域申请从“一事一议”协调转变为标准化、数字化流水线服务,为空域管理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扬州样本”。
在日趋完善的产业基础设施加持下,市场的创造力也在竞相迸发。
今年国庆期间,扬州翰德羽翼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的无人机表演队,同时闪耀于浙江安吉、浙江宁波、江苏昆山、山西大同等多地的夜空,表演档期已排至年底。“每一场空中表演都是量身定制,深度融合当地文化特色。”企业相关负责人庄红军介绍,这些表演均采用“空天地一体化”设计,实现了空中无人机表演与地面景观的完美融合,所有画面均采用三维立体动态设计,无论从哪个角度观看都能获得一致体验,“在硬件上,我们使用的是可支持自动充电技术的4代无人机,可实现一次布场、无限续飞,最大限度保障空中表演的完成度。”
破界:拓展场景边界,勾勒低空经济未来
无人机作为“空中公务员”和“夜空画家”已不鲜见,如今,扬州在低空经济领域探索的脚步正迈向更深维度——让低空技术成为守护生命的屏障、个人飞行的载体,并融入区域发展的宏大格局。
社会服务的“毛细血管”因低空技术而更加畅通。9月6日深夜,极天航空公司在“苏超”赛场完成“飞天屏”表演后,其团队深夜驰援,通过“吹扫+观测”新模式,成功协助找回一名走失的老人。“从‘锦上添花’的表演到‘雪中送炭’的救援,我们更加坚定了‘科技向善’的信念。”极天航空相关负责人周蒋宇介绍,公司还与蓝天救援队达成战略合作,组建起常备的“无人机应急支援小队”,让科技力量深度嵌入城市安全应急体系。
“未来交通”的探索已从实验室走向现实。10月1日,在生态科技新城双都大厦南广场,一架银灰色的飞行摩托以其流畅线条和未来感十足的设计,成为“网红”。这是由航空科技扬州实验室和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扬州协同创新研究院联合研制的真实载人飞行器。“这是扬州在低空载人飞行器领域的首型成果,也是首次向公众展示,从设计、制造到试飞,整个流程都在扬州完成。”王志刚介绍,这款飞行摩托最大航时30分钟、航程达30公里,未来将应用于运动体验、政务巡查等场景。
“抢抓政策机遇,加快打造低空经济场景应用示范区,加快打造更具扬州标识度的航空产业集群。”这一愿景正在政策支持下加速“变现”。
2024年5月,《扬州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出台,其中明确,到2026年形成以低空科创制造为核心、以低空检验测试为特色的产业体系。目前,扬州已落地低空应用场景46个,涵盖公共管理、生产作业、文体旅游、物流配送等领域。在新兴项目培育上,全市今年新签约航空产业及低空经济亿元以上项目40个。
面向未来,一项里程碑式突破为扬州航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新动能——最新公布的2025年度江苏省基础研究专项资金(重大创新平台计划)第三批拟立项项目清单显示,江苏省航空航天先进结构与高端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入选,将有效链接研发端与生产端,成为推动航空实验室研究成果加速转化的“核心引擎”,为扬州航空产业和低空经济从技术突破迈向产业爆发提供关键支撑。
同时,翰德羽翼航空科技联合本地高职院校打造的低空经济产业学院暨无人机应用人才基地日前正式成立,将构建覆盖低空全产业链的终身职业技能培养体系,深度融入扬州低空经济产业布局。
创新为基,人才为翼,当千年运河桨声灯影远去,“天空之城”的飞行轨迹正愈发清晰,一幅水陆空协同发展的未来产业图景正在扬州铺展开来。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揽空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文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通过邮箱zgs@zgs.cc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