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各地熊只侵扰事件频传,然而传统的陷阱与电围栏正逐渐对“醒目熊”(Smart Bear)失效。面对这些学习能力极强、懂得规避人类防线的黑熊,日本前线的猎友会正导入新战术——配备高科技设备的无人机,从空中展开一场高科技的监控与驱离作战。



无人机在熊只对策上的应用,已远超单纯的日间摄影。在熊只最活跃的夜间,搭载红外线热成像摄影机(Infrared Drone)的无人机成为了关键武器。


在群马县的苹果园,无人机便拍下了“醒目熊”的惊人行径。热成像画面显示,一头熊并未强行突破电围栏,而是耐心等到果园营业结束后,精准地找到人类出入用的围栏缺口,大摇大摆地进入觅食,显然已完全掌握了人类的作息与防御漏洞。而在灾情严重的岩手县岩泉町,猎师泽里寛行先生所使用的无人机,更配备了探照灯与警报音箱。
无人机的具体战术应用:
夜间远程侦察:猎师在晚间(如晚上9点)于安全地点起飞无人机,前往350米外的苹果园与山林交界处进行侦察。
快速锁定目标:搭载热成像仪的无人机,能在短短2分钟内,于漆黑的森林中锁定散发热源的熊只(例如一对母子熊)。
威慑与驱离:一旦确认熊只过于靠近住宅区,猎师可远程操控无人机接近,并打开探照灯或鸣响警报,从空中进行威吓,将熊只赶回山林。


无人机的导入,为这场人熊冲突带来了根本性的改变。
1. 猎师风险大幅降低
最大的影响是安全性。泽里先生指出,导入无人机系统3年来,猎师不再需要亲身冒险进入夜间山林或果园与熊只正面遭遇。通过远程监控,他们可以在安全的车内或指挥点掌握熊的动向,大大减少了人员伤亡的风险。
2. 揭示熊只的“高度实例化”学习
无人机的长期监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生态数据。泽里先生观察到,熊只突破电围栏的方式“每头都不一样”:有的熊会犹豫5分钟,然后鼓起勇气强行冲过;有的幼熊会模仿母熊的突破方式。甚至有熊因为讨厌被电,学会了从电围栏下方挖土,开辟一条“地道”入侵。这些形象证实了熊的学习能力极高且具“个性”,也解释了为何单一的防御手段会迅速失效。
3. “安全地带”的两难
然而科技也突显了新的困境。当无人机发现熊只(如一对亲子熊)已进入距离民宅仅200米的范围时,猎友会反而决定不进行驱赶。泽里先生解释了背后的两难:在如此近的距离开枪,极可能发生“半矢”(仅击伤而未能致命)。一头受伤的熊将变得极具攻击性,若它转而冲向住宅区,将引致更严重的灾难。
讽刺的是,熊似乎也学会了这一点。泽里先生无奈地说:“对动物来说,民宅附近反而是“安全地带”,因为它们知道猎人无法在这里开枪。”无人机虽然提供了“眼睛”,却也让猎师们更清楚地看见了这个无法轻易开火的“红区”。

在相关新闻的讨论中,网络用户的反应显得相当激动且一面倒,最强烈的声音是要求立即采取果断行动,认为熊只在果园“根本就是在不限量”、“再不驱除,苹果都要被吃光了”。许多留言呼吁当局应“立即射杀”,直指这些熊已经严重威胁到农民生计与居民安全,若不强硬处理,“人类的生命财产将被夺走”。
有网络用户对科技应用表达不满,留言道:“有的国家用无人机打仗,日本却拿着无人机输给熊,真可悲。”更有网络用户提出具体建议,“为什么不在无人机上加装指向性音箱,播放熊类讨厌的特定高频噪音来驱赶它们呢?”,更有网络用户指无人机应安装猎枪,对熊射出麻醉药。
无人机技术已成为日本猎师对抗“醒目熊”不可或缺的利器。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安全保障与资讯搜集能力,但也同时揭示了在人与动物生存空间高度重叠下,仅靠科技“监视”仍难以解决根本的冲突困境。

数据源:ANNNews
来源:
原文链接:https://10lun.com/post/post_pc1f1df5c74414583977a77b3fb949278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揽空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文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通过邮箱zgs@zgs.cc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