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银川的河湖治理现场,一架架无人机如同灵动的“空中卫士”,穿梭于蓝天碧水之间,为生态修复工程注入科技力量。通过搭载高清设备,这些无人机正以高效精准的方式,重新定义着传统水利测绘的边界,成为构建幸福河湖的关键工具。
过去,河湖治理中的土方测量依赖人工打点,不仅耗时费力,且受地形限制导致数据误差较大。如今,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将这一流程彻底革新——仅需半小时即可完成10万平方米区域的测绘,生成的三维模型能精准计算淤沙体积与土方量,误差率控制在3%以内。这种技术突破为清淤疏浚、岸线修整提供了科学依据,使治理方案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在典农河生态修复工程中,技术人员通过无人机采集的数据,制定了精准的土方调配方案。这一创新避免了过度开挖对生态的破坏,同时将数据实时传输至智慧水利平台,与水质监测、水量调度系统形成联动。通过“空天地”一体化管护网络,14公里河道治理任务得以高效完成,水体自净能力显著提升,周边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
科技赋能的成效已覆盖银川全市。截至目前,无人机技术已支撑23处河湖重点区域的测绘工作,为12项生态修复工程提供精准数据支持。从阅海湖湿地修复到典农河综合治理,从土方量测算到生态方案优化,无人机技术贯穿于治理全流程,成为提升工程效率与质量的核心引擎。
随着技术应用的深化,银川正探索构建全域全要素可视化模型,将无人机测绘与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融合,形成覆盖河湖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体系。这一转型不仅提升了治理效能,更让“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愿景逐步成为现实。在科技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银川的河湖正书写着新时代生态治理的生动篇章。
来源:大西北消息速览
原文链接:https://www.itbear.com.cn/html/2025-11/1021990.html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揽空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文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通过邮箱zgs@zgs.cc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