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蔚小理” 作为新能源赛道的 “铁三角”,在补贴退坡、资本寒冬中相互打气。但如今再看,三家早已在岔路口走向不同方向:李想带着 “桌板” 深耕用户体验,李斌顶着亏损扩建换电站,何小鹏则把目光投向了飞行汽车的天空。这场战略分野的背后,是新势力从 “同场竞速” 到 “各闯江湖” 的必然选择。

理想:AI 布道者的 “增收不增利” 困局
李想的转型轨迹清晰可见。从早期靠 “家庭场景三件套”(桌板、冰箱、彩电)精准卡位,到如今频繁为 AI 技术站台,理想的战略重心早已从 “硬件堆砌” 转向 “智能生态”。2024 年财报显示,理想营收同比大增至 1445 亿元,但净利润却出现下滑,研发投入的持续加码成为主因。
这种 “增收不增利” 的状态,恰恰反映了李想的野心:他不想让理想只做 “奶爸车”,而是要靠智能驾驶和座舱系统建立技术壁垒。只是对用户来说,AI 的价值感知远不如 “后排桌板能放电脑” 来得直接,如何让技术投入转化为用户买单的动力,成了理想眼下最实际的挑战。
蔚来:3167 座换电站的 “重资产之痛”
李斌对换电的坚持近乎 “执拗”。截至 2024 年,蔚来已建成 3167 座换电站,“三分钟满电” 的体验确实让不少用户粘性十足。但换电站的高建设成本、土地租金和运营维护费用,像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在财报上 —— 规模越大,亏损压力反而越明显。
用户看得见的是 “加电比加油方便”,看不见的是每个换电站数百万的投入。蔚来的难题在于:如何让这套重资产模式盈利?是靠提高单站利用率,还是通过电池租赁(BaaS)分摊成本?对李斌来说,换电是蔚来的 “命根子”,但如何让 “命根子” 造血而非失血,仍是未解之题。
小鹏:飞行汽车量产前夜的 “豪赌”
何小鹏的目光始终盯着 “下一代出行”。他多次公开表示,小鹏飞行汽车将在 2025 年量产,试图在地面交通之外开辟新赛道。从概念图看,这款飞行汽车兼具汽车与低空飞行器的特性,但量产之路远非画图纸那么简单。
技术上,要攻克动力系统、轻量化材料、自动驾驶等难关;政策上,空域管理、安全法规仍是空白;成本上,量产初期价格必然高企,普通用户难以承受。这场 “豪赌” 的风险显而易见,但一旦成功,小鹏将成为低空出行领域的开拓者。只是对当下的小鹏来说,先把地面上的汽车卖好,或许比仰望天空更迫切。
分道扬镳后的生存逻辑:没有对错,只有适合
今年三家财报发布顺序的变化耐人寻味:小鹏先发、理想紧随、蔚来压轴。这看似无意的调整,实则暗示着三家在发展节奏上的差异。新能源行业早已过了 “一条路走到黑” 的时代,技术路线没有绝对对错 —— 理想的 AI、蔚来的换电、小鹏的飞行汽车,本质上都是对 “生存权” 的争夺。
对用户而言,这种分化是好事:喜欢智能家用选理想,看重补能效率选蔚来,期待未来科技可以等小鹏。但对企业来说,任何战略都需要市场验证:理想能否让 AI 撑起溢价?蔚来能否让换电实现盈利?小鹏的飞行汽车能否如期落地?
新势力的竞争早已不是 “比谁跑得更快”,而是 “比谁走得更稳”。在这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里,蔚小理的每一次战略选择,都在改写新能源赛道的格局。至于谁能笑到最后,答案或许就藏在用户的订单和市场的反馈里。
来源:
原文链接:https://www.qcwp.com/news/962972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揽空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文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通过邮箱zgs@zgs.cc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