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新能源赛道上并肩前行的“蔚小理”,如今正走向截然不同的发展方向。有人调侃“当李想拿出桌板、李斌坚持换电、何小鹏押注飞行汽车时,他们的路线早已分道扬镳”。从早期抱团取暖到如今各有侧重,这三家头部新势力的战略选择,不仅折射出行业竞争的残酷,更预示着新能源市场的格局正在悄然重塑。

李想的转型从“产品经理”到“AI布道者”的身份转变中可见一斑。不同于早期靠“家庭场景”打天下的思路,如今的理想更强调智能化布局。2024年,理想营收达到1445亿元,创下新高,但净利润下滑的压力也随之而来。这种“增收不增利”的背后,是其在AI技术研发、智能座舱升级上的持续投入。从用户感知最直接的“桌板、冰箱、大彩电”,到如今押注智能驾驶和座舱生态,理想的路线始终围绕“用户需求”展开,但随着行业智能化竞争加剧,如何在成本控制与技术投入间找到平衡,成了李想必须面对的难题。
李斌对换电战略的坚持从未动摇。2024年,蔚来建成3167座换电站,构建起全球最大的换电网络,这种“加电比加油快”的体验确实赢得了不少用户认可。但换电站的高建设成本、运营维护费用,也让蔚来陷入“规模越大、亏损越难收”的困境。盈利问题成了悬在蔚来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尽管换电模式在用户体验上独树一帜,但如何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商业利润,如何让重资产模式轻装上阵,仍是李斌和团队需要破解的核心课题。
何小鹏的目光则投向了更遥远的“天空”。他曾公开表示,小鹏飞行汽车计划2025年实现量产,试图在地面交通之外开辟新赛道。然而,飞行汽车面临的不仅是技术难关,还有空域管理、安全法规、成本控制等多重门槛,量产之路注定不会平坦。这种“跳级式”的布局,体现了小鹏对技术突破的执着,从早期在智能驾驶上的深耕,到如今向低空出行领域延伸,何小鹏的战略始终带着“科技先锋”的标签,但高风险与高回报并存,能否在量产节点如约交付,将直接影响市场信心。
今年三家财报发布顺序的变化也耐人寻味:小鹏先发布,理想紧随其后,蔚来压轴出场。这种细微的调整,似乎也暗示着三家在行业地位、发展节奏上的差异。新能源行业的竞争早已告别“同赛道竞速”的阶段,技术路线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是否适合自身的生存逻辑。理想押注AI智能化巩固用户基本盘,蔚来靠换电打造差异化壁垒,小鹏则通过飞行汽车寻求“换道超车”。
未来,随着市场竞争加剧、技术迭代加速,“蔚小理”的路线可能会面临更多挑战与调整。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这场没有标准答案的行业大考中,谁能更好地平衡技术投入与商业回报、用户需求与长期战略,谁就能在残酷的洗牌中站稳脚跟,走出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
来源:
原文链接:https://www.qcwp.com/news/962964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揽空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文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通过邮箱zgs@zgs.cc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