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胜玉
雨季来临,充沛的雨水和阳光滋润着云南省西盟县勐卡镇马散村连片的甘蔗基地。在这片1200余亩的绿色田野上,多架植保无人机正低空掠过蔗梢,实施精准施药,标志着传统甘蔗种植正迎来技术革新。
“每架次飞行5至7分钟,可完成8至10亩作业,飞行高度控制在3至4米,既能有效保护蔗苗,又能均匀施药。”飞手尼新壶一边操控无人机一边介绍。从他黝黑而自信的脸庞上,可以看出科技为农业生产带来的巨大变化。

植保无人机正低空掠过翠绿的蔗梢,细密的雾状药剂均匀洒落。刁弘智摄
作为西盟县最大的连片甘蔗种植区,马散村甘蔗基地从年初的机耕机种到如今的无人机飞防,已实现全程机械化管护。这场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正从马散村延伸至阿佤山区的更多蔗田,推动当地甘蔗产业从“靠天吃饭”向“知天而作”的历史性转变。
“过去20个人一天最多耕种20亩地,现在两台甘蔗种植机几天就能完成1200亩!”种植大户徐御街站在地头,望着高过自己的甘蔗欣慰地说。今年,他的基地全面推行机耕机种和无人机飞防,预计亩产比人工管理提高两成以上。
在勐卡镇莫美村,村民岩松拨开蔗叶,指着茎节处说:“以前人工打药又累效果又差,现在无人机10多分钟就完成10亩地,病虫害明显减少。”更让他满意的是,糖厂提供每亩10元飞防补贴,农户实际每亩只需支付35.06元。
西盟县农科局经济作物站站长赵波介绍,2020年至2024年,西盟县累计投入4320余万元推广糖料蔗良种良法技术,覆盖率达100%,并积极构建“种—管—收”全程机械化闭环,有效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
与此同时,45公里外的西盟某糖业公司正加紧推进产能升级改造。该公司副总经理张邦耀表示,新项目将于12月底投产,日处理甘蔗能力从2000吨提升至7000吨,年入榨量预计突破80万吨。

西盟县勐卡镇马散村1200余亩的连片甘蔗基地。刁弘智摄
产能提升的背后是原料质量的大幅提高。该糖企农务科管理员魏路华算了一笔账:无人机飞防使病虫害发生率降低5%,2024年首次推广即覆盖9601亩,入榨量同比增加11万吨。
科技赋能最终体现在农民增收上。2024/2025榨季,西盟县甘蔗入榨量达35.82万吨,实现农业产值8944.1万元,工业产值1.63亿元,带动6099户农户户均增收1.47万元。
夕阳西下,马散村的蔗田在余晖中泛起金光,无人机掠过田野留下淡淡药雾。从田间的“科技翅膀”到工厂的“智能引擎”,西盟县正用科技为传统农业注入新动能,在乡村振兴道路上书写着更加动人的“甜蜜故事”。(刁弘智、吴元皓)
来源:木胜玉
原文链接:http://yn.people.com.cn/n2/2025/0822/c372455-41329786.html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揽空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文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通过邮箱zgs@zgs.cc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