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到2030年全球聚合智能‘三大件’规模将超过2000亿美元,中国将占半壁江山。”在近期举行的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2025)上,百人会理事长张永伟表示,智能汽车、具身机器人和低空经济“三大件”从产业规模上看,将是未来拉动出海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要用聚合的思维来推动三大产业实现融合协同发展。
张永伟进一步阐释,聚合智能的本质是“技术同源、产业链相通、应用融合”。他指出,智能汽车、具身机器人和低空经济三者之间具有高度共通的产业链基础——超过60%的供应链可复用。例如,智能汽车在感知、计算、电池、通信等领域的成熟供应链,可显著降低机器人及低空飞行器的硬件成本,同时提升其性能。
9月18日,据央视新闻报道,科技部部长阴和俊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全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突破4000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他同时表示,正在推动人形机器人在汽车制造、物流搬运、电力巡检等场景加速落地应用,为未来万亿级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事实上,根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当前多家车企如广汽、长安、小鹏汽车等已展开跨界布局,借助汽车产业供应链基础加速机器人及低空领域创新落地。沃飞长空副总裁兼首席公共事务官肖前志指出,电动航空和汽车有很强的通用性,技术理论基础基本相通、供应链也有很大的复用空间,“从产业实践的角度上讲,希望将来电动航空能使用汽车产业80%的核心供应链”。
在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纪雪洪看来,人形机器人发展面临两大核心挑战,一是如何实现类似人类的感知能力,二是高昂的成本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对此,张永伟指出,智能汽车、具身机器人和低空经济三大产业在感知、计算、执行部件、动力电池、通信及材料等产业链环节上协同优势显著。当前机器人与低空经济领域面临的高成本问题,根源在于其供应链尚未与成熟的汽车产业打通。他以感知领域的激光雷达为例指出,其单价已从2019年的10万元大幅降至如今的约800元,性能更是成倍提升,这正是智能汽车规模化带动供应链成熟的典型体现。“一旦实现供应链贯通,降本增效的成果将非常明显。”张永伟称。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研究员、机器人控制实验室主任赵明国认为,当前具身智能发展路径较为分散。他提出,人形机器人可借鉴汽车产业的演进路线图,从第一阶段“人的智能占主导”分阶段加入视觉感知能力、团队配合等能力,最终实现更高程度的自主发展。
张永伟也指出,尽管三大产业技术同源、链系相通,但因应用场景、发展阶段不同,其在技术指标、产业链细节和应用需求方面仍存在差异,共性技术也需针对不同领域进行适配。
他强调,当前亟需摆脱以往“产业脱节、科技脱节、政策脱节、部门脱节”的单一发展逻辑,转向聚合统筹思维:一是确立跨产业协同的发展理念;二是推进应用场景、基础设施和算力体系的统一规划,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三是在政策设计、法规制定和行业管理方面积极先行先试,为融合创新提供制度支撑。
每日经济新闻
来源:编辑: 余婷婷 记者: 刘曦
原文链接:https://api.nbd.com.cn/rss/msn/articles/4067164.html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揽空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文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通过邮箱zgs@zgs.cc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