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丁鹏)“在路上跑就是智能汽车,‘升上去’就是低空飞行器,‘立起来’就是机器人。”9月17日,车百会理事长张永伟在首届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上表示,智能汽车、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器作为聚合智能‘三大件’,本质上具有技术同源、链条相通、应用融合的特征,有望继出口“新三样”之后,成为我国产业“出海”的新引擎。
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和低空飞行器这三类新业态,“三合一”又被称为聚合智能产业。本次大会上,EAI 100光谷聚合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成立,该类别的产业大会和产业创新中心均为国内首个。来自政府、学术界、企业界的数百位专家与行业领袖,共同探讨了智能汽车、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器在技术、产业链与场景应用层面的深度融合路径。
“三大件”融合重塑产业生态
技术同源为“三大件”融合提供了坚实基础。本次大会上发布的《聚合智能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智能汽车、低空飞行器与人形机器人在移动控制、人机交互、能源动力、轻质材料等关键领域的底层技术相通。
其中,在移动控制方面,三者均属于多模态大模型与具身智能可以赋能的物理系统,自动驾驶端到端算法模型和感知、决策、控制硬件可以通过降维、升维应用于人形机器人和低空出行;在人机交互方面,语音识别、手势控制、虚拟助手等人机交互技术设计理念和成果也能共享、迁移,比如汽车领域的智能座舱相关技术可能会迁移到低空飞行器中,语音识别同样是人形机器人控制的重要技术基础;在能源动力方面,电池、电机、电控技术成为三者共同的底层技术,电动航空和电动汽车的三电相似性可达80%到90%。
张永伟介绍,智能汽车的控制技术和关键硬件芯片、软件技术,都可以应用在低空飞行器上,有的可以用在智能机器人身上,在路上跑就是智能汽车,“升上去”就是低空飞行器,“立起来”就是机器人。
地平线副总裁吕鹏也表示,AI算法和云端基础设施在汽车与机器人之间存在高度共通性,智能驾驶领域积累的技术则可加速机器人产业发展。
“汽车的供应链与迭代优势,将助力低空飞行器快速降本增效,航空严格的认证体系和高确定性要求,则推动高安全等级技术的落地。”庆为航空创始人、董事长郭庆介绍,航空与汽车产业两者在感知、计算、安全芯片、操作系统等技术上具备一定复用性,未来载人/载客飞行器的发展路径或将经历AI辅助、风险管理、远程操作直至完全自主决策,逐步实现AI在航空安全关键任务中的深度应用。
企业的实践已经印证了“三大件”加速融合的趋势。江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刘江波表示,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深度耦合正推动汽车产业向低空飞行器和人形机器人延伸。聚合智能非技术简单叠加,而是一次生态重构,公司正通过“技术共享生态共建、场景共赢、产业链延伸优化、创新平台生态建设”四大举措,来构建能源动力、通讯组网、AI大模型、沙盒监管安全、聚合场景、标准体系六大技术焦点。
“产业链融合成为降本增效的关键路径。”张永伟认为,智能汽车领域完善的技术研发体系、人员可向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器领域迁移,三者算力基础设施可以错峰共用,获取的数据可部分复用,进而摊薄共性技术的研发成本。当前,工业智能机器人的成本大多处于30万到100万元,而随着聚合智能产业共性技术的突破,这一成本将缩减至10万到20万元。
依托平台推动高质量发展
本次大会上成立的EAI 100光谷聚合智能产业创新中心,将打造“高端智库+行业活动+产业对接+科创平台”四位一体的产业服务平台,推动解决产业共性问题、创造融合价值、加速产业化进程。
武汉市委常委、东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沈悦表示,光谷作为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核心承载区,发展聚合智能产业基础雄厚、生态完备,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全面布局、大力发展聚合智能产业,加快构建跨领域、跨学科、跨部门的协同创新平台。
在智能网联、低空经济和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光谷均已形成产业集群。智能网联板块,光谷建有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培育出光庭信息、高德红外、海微科技等本土知名企业;低空经济领域,光谷集聚了武汉80%的无人机研发、生产、销售、培训、服务企业,包括普宙科技、电鹰科技和华中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等企业与科研院所;人形机器人产业,光谷建有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是目前全国面积最大、场景最丰富、机器人款式最多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之一。
据悉,光谷已有33家人形机器人相关企业,覆盖整机、大脑、小脑、躯干、四肢等产业链全环节。其中,华威科主攻电子皮肤,触觉传感器在全国占据约50%的市场份额;元生创新的惯性传感器,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也达到50%。
资本也积极为产业发展赋能。长江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财务总监陈华军表示,长江产业集团将发挥产业投资运营优势,加大聚合智能领域核心技术体系培养,参与产业链标准制定与创新中心建设,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
张永伟表示,预计到2030年,全球聚合智能“三大件”市场规模将达近2400亿美元,中国聚合智能“三大件”市场规模将超过1200亿美元。这一新兴领域有望继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出口“新三样”之后,成为我国产业“出海”的新引擎。

来源:丁鹏
原文链接:https://www.cnstock.com/commonDetail/544127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揽空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文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通过邮箱zgs@zgs.cc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