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曹婧雯

从物流“最后一公里”
到行业“全域一盘棋”
2025年7月,在青岛晓阳春茶叶基地,一架无人机正载着满满一茶篓刚采摘的鲜叶,轻盈起飞。从茶园到加工车间,直线距离2公里,无人机仅用2分钟就完成了运送,比传统人力运输节省了近一个小时。在过去,这类运输需依靠人工搬运,每人单次最多承担30斤,不仅运力有限,还常受天气和山路条件制约,一天往往只能运送一趟,成本高、效率低。而如今,无人机单次运量可达80斤,不仅能实时响应运输需求,也更显著降低了茶叶在途中的物理损伤,保障了茶叶品质。

这并非无人机首次在青岛“大显身手”,2025年2月,北方首条海岛低空物流常态化运输航线就在这里正式启用。两架载货无人机从积米崖港与灵山岛对向起飞,跨越18公里的海面,只用10分钟就实现了陆岛之间的“空中直达”。相比之下,传统水上运输需耗时40分钟,还频繁受制于大风、大雾等恶劣海况。无人机物流不仅极大缩短了快递送达的时间,更可以天气突变、海运停航时及时输送药品、应急物资等关键货品。
事实上,无人机的应用场景远不止于物流运输,它们早已悄悄深入更多领域,重塑传统行业的运作模式。
例如,在医疗急救中,无人机可快速配送血浆和急救药品至偏远地区或交通拥堵城市,争取黄金救援时间;在农业领域,除运输功能外,还广泛用于农药喷洒、作物生长监测和农田测绘,大大提高播种与管理的精度;在城市物流中,无人机配送逐渐成为生鲜、电商包裹的“最后一公里”新选择。此外,山区救援、电力巡检、环境保护监测等领域,也越来越多地借助无人机完成高难度、高风险任务。它们不仅降低了人力成本,更在提升安全性、响应速度与覆盖范围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
从茶山到海岛,从田间到城市,无人机正以轻盈而稳健的姿态,融入日常生产的脉络之中,成为一种“新型基础设施”。在业内专家指出,随着技术逐步突破,低空经济将不断升级壮大,各类低空服务将呈现从小型到大型、从载物到载人的发展趋势,形成商业可闭环、规模可复制的场景化应用,赋能行业提质增效,释放更大的经济价值。
无人机应用从方方面面织就新网络,低空经济的触手已经深入青岛市城市治理、交通管理、应急救援、能源巡检、产教科研等多个领域,青岛正在构建一个全场景、全天候的快速低空网络,这张网势必带给青岛更广阔的社会价值。
双轮驱动
“硬件+软件”筑牢发展底座
低空经济蓬勃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支持,青岛市从“硬件”“软件”两方面着手部署,以基础设施的“硬支撑”与人才培养的“软保障”护航低空经济腾飞。

“硬件”方面,青岛已形成“通用机场+起降点+智能平台”的立体设施网络。青岛慈航机场、青岛即墨机场、莱西店埠机场和青岛西海岸机场,共4个通用机场,数量居山东省首位。其中,青岛慈航机场拥有800米跑道,可辐射渤海湾至东北区域;莱西店埠机场聚焦“通航+产业”模式,全方位布局整机及零部件制造、通航运营服务、航空教育、智慧农业生产等多元业态。
青岛市低空经济网络更密集的“毛细血管”正在织就。全市已布设26个无人机专业服务站点、56个无人值守全自动机场,青岛铁塔在市南区银川路基站试点“塔身机巢”,创新低空设施共享模式。核心“大脑”青岛低空飞行监管及服务平台具备飞行计划自动审批、全流程风险评估等六大功能,采用高性能数据集群技术,无需超算支持即可实现“万点起降”管控,打造具有青岛特色的智能化管理系统。
“软件”方面,人才培训如火如荼展开。以青岛市风向标航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例,2025年1—8月共开展了110期无人机飞手培训课程,2025年上半年共有1500余人报名参加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操控员执照,考试人数较2024年同期上涨57%。培训课程主要包括无人机相关理论和实操两部分,青岛市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从学员培训人数的涨幅和市场的热烈反响上都可窥见。
随着学习人数上升,青岛市积极探索创新模式,人才培养体系持续跟进发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衔接。莱西市依托青岛通用航空产业园,与青岛航空科技职业学院、青岛北方航空职业学校合作,开设通用航空器维修、通用航空航务技术、无人机测绘技术等22个通航类专业,引进相关领域人才450余人,形成“校中有企、企中有校、校企同质、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人才也将为青岛市低空经济发展提供核心动能。
海洋、文旅赋能和政策领航
积极打造低空经济生态闭环
低空经济是青岛市“10+1”创新型产业体系明确要突破发展的五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产业。青岛将低空经济与海洋特色深度融合,创新“无人机+海洋”应用模式,覆盖生态、执法、民生等六大领域。“智巡海湾”系统实现对六大湾区、49个海湾的全覆盖监测,无人机搭载多光谱相机,可自动识别海滩垃圾、废水偷排等问题,识别率达95%。在此前的报道中,青岛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的戴爱泉表示,该系统为海洋治理提供精准数据支持,树立了智慧监管新标杆。
此外,青岛还积极探索“无人机+应急救援”“无人机+城市治理”“无人机+文旅”等模式。文旅方面,初期计划建设3个起降点,设计10条观光航线,覆盖金沙滩、栈桥、小麦岛、崂山等主要景点,为市民游客提供全新观光视角,让岛城美景画卷多维度地在市民游客面前展开。未来,青岛市“无人机+”发展仍大有可为,低空经济将深度赋能青岛市城市建设。
青岛市低空经济跨越式发展,源于顶层设计与政策创新的系统赋能。2024年10月青岛市出台《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构建“三区引领、全域协同”空间布局,明确到2026年培育30家低空企业、开通10条无人机航线,打造立足山东半岛、辐射全国、面向国际的低空经济示范区。
青岛的低空经济实践,不仅为自身发展注入活力,也为山东省其他城市提供“青岛样板”,促进山东省其他地市探索建立适应低空经济发展的法规标准,营造更有利于低空经济蓬勃发展的制度环境。以更高的维度来看,青岛依托海洋资源在海岛低空物流、无人机海上巡检等海洋特色应用场景方面取得的突破,将有力提升山东省经略海洋的能力,培育“蓝色经济”新增长点。通过产业集聚效应吸引来的高层次人才,会以项目合作、人才流动等方式辐射服务山东省及更广泛的区域。
目前,青岛市正加速迈向低空经济“第一方阵”,朝着2027年230亿元产业规模目标冲刺。从物流配送的“毛细血管”到产业生态的“主动脉”,从基础设施的“硬联通”到政策机制的“软对接”,青岛正以敢闯敢试的魄力,让低空经济腾飞。这座城市的实践证明,当低空资源与海洋优势、制造基础、民生需求深度融合,“千米天空”必将成为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来源:齐鲁壹点
原文链接:http://m.ql1d.com/new/general/26684151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揽空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文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通过邮箱zgs@zgs.cc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