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祖明远 绵阳观察 付江
9月27日,在第十三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的展馆里,机器人与低空经济领域的产品最受欢迎。展馆内的eVTOL/无人机、地面助航系统、低空激光防空系统旁,常有企业代表、专业观众咨询了解产品细节,许多小型无人机展品不时穿梭起降,螺旋桨旋转的嗡嗡声不绝于耳。

图为绵阳市涪城区企业展出的新款无人机,载重可达70公斤,预计将于2026年上市。付乔崧 摄
在火热的低空经济展区外,一场关于行业发展的论坛也在进行中。在新质生产力低空经济大会现场,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相关负责人发布了《中国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发展报告》,这份报告由国内多个相关机构和高校共同编制,共200多页,系统梳理了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现状、政策环境、未来趋势等。当天活动中,也有多位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企业负责人以及金融投资机构高管分享观点或做项目路演。

新质生产力低空经济大会现场。付乔崧 摄
低空经济无疑是当前各地关注的热门产业。有专家统计,全国已有约29个省(区、市)将低空经济纳入政府工作规划。其中,四川把低空经济列为“15+N”重点产业链之一,布局建设成都、绵阳、自贡3个无人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绵阳市重点产业建圈强链“587”产业体系中,低空经济处在5条主要承载地产业链中。
在展馆内,一批绵阳先进的低空经济展品也集中亮相,来自绵阳市涪城区的四川垚磊科技有限公司带来新款无人机,时速可达120公里,有望在明年正式上市。

在第十三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展馆里,小朋友在排队体验飞行模拟器。付乔崧 摄
但在创新产品频繁诞生之外,一个现象也引起大家的关注。“目前行业内存在‘制造业热、运营业冷’的现象。”中国民用航空局运行监控中心原副主任田振才说。在他看来,低空经济中的制造板块当前较为“火热”,而在后端的应用运营领域则还有较大的探索空间,因此他建议,要做到“冷热”均衡,在做好通用机场、飞行服务站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的同时,关注创新运营模式。
探索更多可持续的商业运营模式,不妨从飞行场景的开发建设入手,创造出更多元化、高附加值的低空服务产品,以此带动整个产业链升级和商业化进程。“建议以场景应用为突破口,探索更多可持续商业模式。”国际欧亚学院院士张景安说。
这也在现实发展中得到印证。
利用“750平方公里的‘川协4号’空域,提前半小时报备即可目视自主飞行”的优势,绵阳北川已在制造、培训等行业模式外,拓展了低空经济+研学、低空经济+旅游等模式,其中,低空教育培训研学规模每年超6万人,形成了良好发展态势。得益于制造、运营“并重”,2025年绵阳低空经济产值有望突破42亿元。
创新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推动新的运营模式出现,还需要与其他创新技术的“跨界”合作,例如,通过低空经济与人工智能等技术交叉应用,可探索低空智能运输系统,发展出“有人+无人”驾驶模式。
【来源:四川在线】
来源:潇湘晨报
原文链接:http://api.chenshipin.com/wap/a/68d7fcdb8420173b521d624e/fa069370fa9b8f36fdbc0891dd591ecd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揽空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文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通过邮箱zgs@zgs.cc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