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受持续降雨影响,山西多地土体含水量饱和,发生地质灾害风险较大,山西省已启动省级地质灾害四级响应。在长治市沁县,部分谷子地积水严重,面临霉变、减产,秋粮抢收困难重重。
山西沁县:持续降雨致秋粮受灾 抢收困难重重
总台记者坐了十分钟的皮卡车,又走了四五十分钟,才走到村民的庄稼地里。降雨对道路的影响很大,有的车痕深度大概到膝盖的位置,整个路非常泥泞,走起来非常困难。

记者来到当地一户老百姓的谷子地,踩进去一脚一个坑。由于积水太深,村民用镰刀抢收谷子变得非常困难,无法正常进行。

长治市沁县檀山皇小米基地工作人员苏卫红介绍,如果不再下雨,可能一周后能进地收割,下雨就不好说。现在有的谷穗已经长芽了,有的已经霉变了,这个长芽霉变比例,晚收会更严重。

长治市沁县沁州黄镇邓家坡村村民张焕冈表示,他一亩地四五成谷穗都发生霉变了,最近一个多月就没有晴过,一直下雨。
山西沁县:与时间赛跑 “无人机+三轮车”接力抢收
山西沁县,位于太行、太岳两山之间,多山地丘陵地形。受持续降雨影响,抢收谷子的山路坑坑洼洼、泥泞不堪,连徒步都困难重重,农机和运输车辆无法进到田间正常收割。目前,当地利用无人机空中吊运接力三轮车的方式紧急搭起抢收通道,助力秋粮收获。
跟随无人机飞进田间地头,从空中发现,不同的谷子地里,有三三两两的村民正挥着小红旗示意,说明此处的谷子已收割完并全部装袋,可以前来吊运了。

村民张焕冈告诉记者,他当天在地里忙活了一天,一天大概能抢收谷子三百多袋。无人机帮上大忙了,前一天他扛了二十来袋,累得不行。

两台无人机将一袋袋谷穗从田间地头分别吊运到一公里远的两处中转点,而接下来的最后一公里泥泞山路,勉强可以借助三轮车接力拉运。
无人机操控员 李东亮:一趟两到三分钟,能吊一百二十斤左右。一天这两个点的无人机运量,算下来是四万斤左右。

总台记者 崔肖冉:此刻天色已晚,无人机的抢收工作仍然在争分夺秒地进行,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可以最大限度减少老百姓的损失。
夜空下,三轮车、无人机地空接力运粮,分秒必争;田间地头,村民们收割谷穗,星星点点;秋粮抢收,昼夜不停。

谷子又称“粟”,脱壳后便是小米。沁县种植的“沁州黄”作为山西小米的代表,目前,沁县谷子播种总面积超过13万亩,从10月13日开始,随着天气放晴,当地正多措并举昼夜抢收。
湖北公安:稻浪翻涌迎丰收 收割烘干忙
眼下,湖北省唯一国家级制种基地荆州市公安县章田寺乡迎来制种稻与口粮稻“双丰收”,3.3万亩制种稻与8.7万亩口粮稻进入收割、烘干关键期。
在湖北荆州公安县章田寺乡的连片稻田里,5台联合收割机沿着田垄匀速向前推进,机械臂轻梳稻穗,饱满的谷粒倾泻而出,装入等候的运输车。

章田寺乡达仁村种植户 祝本云:今年制种水稻长势好,高产田块亩产能达到150公斤。我们全程机械化率超90%,育秧、移栽到收割都靠机器,效率提高了不少。
在章田寺乡金红村的制种烘干中心,入料控制区的传送带将刚收割的稻谷送进烘干仓,仓储区的传感器实时监测温湿度。

作为湖北省唯一国家级制种基地,章田寺乡以金红村、永久村、达仁村、祝家村为核心区,倾力打造3万余亩制种水稻基地。为了保障制种水稻与口粮稻的种植,近年来,当地相关部门调拨专项资金,安排技术人员对章田寺乡多处设施设备进行改造提升,确保3个育秧工厂顺利运转。
新疆:“津稻疆种”项目落地 即将迎来丰收
眼下,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试种的天津小站稻即将完成首个生长周期,迎来大面积丰收,这也标志着天津小站稻在新疆首次大面积试种成功。
在于田县天津小站稻试种基地里,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金黄的谷粒泛起饱满的光泽,再过10天,这里的水稻将迎来大面积丰收。这两天,来自天津的农业专家正在对种植基地的水稻进行测产工作。

天津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种植业技术推广服务部部长 王莲芬:于田县和天津市纬度比较相近,属于水稻的同一生态区种植区域。我们为了保证当地的水稻高产晚产,精选了小站稻的品种来进行试种。从目前来看,籽粒还比较饱满,穗也比较大,我们这几天也正在测产,看产量要比当地水稻产量要高。
新疆和田地区拥有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但受限于土地盐碱、品种单一及种植技术落后等因素,水稻产量不高。为改变这一现状,今年4月,天津援疆“津稻疆种”项目在于田县试种20多个水稻品种,试种面积超过1000亩。

这场跨越4000公里的稻种迁徙,成为天津市与和田地区两地农业协作从“输血”到“造血”的生动实践,也让当地种植户看到了丰收的希望。
木尕拉镇水稻种植户 阿依图荪罕·麦提如孜:种水稻的过程中,天津农业技术人员过来给我们指导一下怎么种、怎么管理。今年感觉产量会高一些,10月底开始就丰收了。
山东日照:持续降雨玉米倒伏 保险快速理赔
连续多日的降雨天气过后,山东日照莒县部分乡镇的玉米出现不同程度的倒伏、穗上发芽乃至霉变现象,给农户带来潜在的经济损失。当地承保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相关保险公司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开展现场定损理赔工作,力争将农户损失降到最低。
在日照莒县一处680亩、受灾较为严重的玉米田里,原本挺拔的玉米秆成片倒伏,杂乱地铺在泥水中,许多玉米苞叶已经破损,有些已经明显长出嫩白的细芽,更有一些已经覆盖着一层灰绿色或黑色的霉斑,散发出些许霉味。

种植户 张守荣:这两天下雨玉米都发了芽、长毛,把我愁坏了。多亏保险过来说这种情况全部赔付,我心里一下子有底了。
保险查勘人员在田间,仔细查看玉米倒伏的角度、面积,认真检查果穗的发芽率、霉变程度,并按照农业保险条款规定的损失率测算方法进行科学评估、拍照取证、登记造册。

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分散农业风险、稳定农民收入的重要工具,及时有效的保险理赔,不仅弥补了农户的部分经济损失,更增强了他们应对自然灾害的信心和能力,为后续的秋收秋种乃至明年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来源:产婉玲
原文链接:https://m.gmw.cn/2025-10/14/content_1304185543.htm?source=msn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揽空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文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通过邮箱zgs@zgs.cc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