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普洱日报

本报讯(通讯员 高丹 庄胜楠 文/图) 近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拉巴乡的稻田里满是金黄,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秸秆,一年一度的秋收“攻坚战”正式拉开序幕。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田地里,除了弯腰收割的村民,还有一架架无人机穿梭往返,它稳稳悬停在稻堆上空,精准钩起装满稻谷的口袋,快速运至乡道旁,嗡嗡的螺旋桨声与村民的笑声交织,成为秋日里一道独特的“科技风景线”。
拉巴乡水稻面积7414亩、旱稻面积8107亩,2024年稻谷产量达456.752万公斤,约10.15万袋,每年稻谷托运都是劳动力需求的核心环节。近年来,村里青壮年多外出务工,留守老人成了秋收主力军,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凸显;加之山地交通不便,遇上雨季,未及时转运的农作物还会面临霉烂损失,“收得快、运不走”曾是困扰农户的心头事。
今年,无人机的引入彻底打破了这一困境,而这背后,正契合了国家大力发展低空经济、推动“低空+农业”融合创新的战略导向。
“无人机单次可运载50公斤左右稻谷,从田间到大路边仅需2分钟,截至目前,已吊运57490公斤。”操作员纪云勇的话语里满是自豪,“以前人工搬运稻谷,每天最多背300公斤,还得耗费两三个壮劳力;现在无人机1小时就能吊运2000多公斤,运输费每袋7元,价格公道,群众都能接受。效率提升数倍的同时,种植户再也不用为运输犯愁,既经济又省力,山区农户真正享受到了农业现代化的福利。未来,我们还计划把无人机吊运拓展到玉米等其他农作物的运输,让更多农户受益。”
据拉巴乡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2025年,全乡共配备3台无人机。为降低农户与操作员的使用成本,国家在农机购置方面给予专项补贴,操作手购买设备后,经企业专业培训、考取操作证并完成登记核实,即可申领补贴。目前,拉巴乡已完成2台无人机的核实工作,购机者年内就能收到补贴款,政策红利的直达快享,进一步激发了农户的购机积极性。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揽空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文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通过邮箱zgs@zgs.cc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