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专访千机科技集团创始人、董事长石哲元:无人机表演不再单纯比拼数量,海外市场前景更广阔

soft997国内资讯2025年10月17日 16:10:2350
低空经济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获“新兴战略产业”顶层定位后,其正式从试点探索迈入政策驱动、全域开放的规模化发展新阶段。 其中,无人机集群表演凭“科技+艺术+文化”属性走出差异化路径,这也是低空经济目前盈利模式最清晰的版图之一。 然而,随着入局者增多,行业竞争也日趋激烈,不断有无人机表演公司刷新数量的吉尼斯纪录。面对同行间一度陷入的“比拼数量”的“内卷”态势,千机科技集团创始人、董事长石哲元在接受...

低空经济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获“新兴战略产业”顶层定位后,其正式从试点探索迈入政策驱动、全域开放的规模化发展新阶段。

其中,无人机集群表演凭“科技+艺术+文化”属性走出差异化路径,这也是低空经济目前盈利模式最清晰的版图之一。

然而,随着入局者增多,行业竞争也日趋激烈,不断有无人机表演公司刷新数量的吉尼斯纪录。面对同行间一度陷入的“比拼数量”的“内卷”态势,千机科技集团创始人、董事长石哲元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时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当技术瓶颈被突破后,单纯追求数量已变得毫无意义。”在他看来,未来真正的竞争将转向技术研发、飞行效率、内容创意和艺术表现力等更深层次的维度。

同时,中国企业要敢于走出去,海外市场前景和空间更加广阔,只要有核心技术和竞争力,就不用怕国际竞争,而应该抓住机会做好全球布局、推动全球化发展。

专访千机科技集团创始人、董事长石哲元:无人机表演不再单纯比拼数量,海外市场前景更广阔相关图片 - CONCEPT-无人机

受访者供图

当技术瓶颈被突破比数量反而是内耗

NBD:2016年,公司当时是出于怎样的考量选择低空经济这个赛道?为何成立之初就选定无人机编队表演这个细分领域?

石哲元:无人机最初其实是以军用为主,我一直关注军民融合领域,思考有哪些技术可以服务于社会和民用。2016年,我们提出了要做无人机集群表演,以此切入了“低空+文旅”这个赛道。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很好的赛道。因为低空文旅具备清晰的商业价值,能够满足政府、企业、景区乃至个人的多元化需求。无人机发展多年,但真正具备商业价值、能脱离政府补贴实现盈利的方向并不多,而低空文旅就是其中之一。

如今国内的竞争,主要是几家本土企业之间的比拼,大家比创意、比硬件,也比应用场景的拓展,我觉得这是良性发展的好现象。而且不止局限在国内,现在国内做无人机表演的企业大多已经走出国门,我们也是较早布局海外市场的团队之一。

NBD:最开始切入无人机表演时,遇到了哪些挑战和困难?

石哲元:创业初期遇到的困难非常多,对我而言,最大的挑战在于当时低空领域的政策与审批尚未完善。要知道,中国低空经济相关政策是这两年才逐步在各城市推进开放与规范化的,深圳作为全国低空开放示范城市,发展得尤为出色,很多城市其实都还在 “摸着石头过河”。

刚创立时,最棘手的就是政策层面的协调问题。要做无人机表演,必须合规申报,流程远比想象中复杂——不仅要向部队、民航申请空域,还得对接政府多个部门,每一步都要反复沟通。

不过这几年情况有了根本性转变:国家将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使其成为新兴战略产业,各地政府也纷纷将低空经济视作拉动经济的重要抓手,我们这个行业因此获得了大量支持。现在很多城市都主动敞开怀抱,以前是我们主动找政府 “求审批”,现在变成政府提供 “一条龙服务” 吸引我们,这些都非常有利于推动整个行业发展,让行业环境越来越好。

NBD:现在无论是低空经济还是无人机集群表演,竞争都日趋激烈,会不会担心市场不仅“卷数量”还会“卷价格”?

石哲元:我相信未来行业前景会很好,但这个行业不是谁都能做,需要长期深耕。我觉得行业内有两三家、三四家企业形成合理竞争,反而能推动大家提升艺术展现能力和运营效率,这种竞争是合理且必要的。

至于单纯比拼无人机数量,我觉得没什么意义,对行业内人来说这就是个数学问题——我们的系统能控制6万多架无人机,想飞多少只是看实际摆出多少而已。在技术没突破前,数量竞争有战略意义,比如我们首次打破了英特尔的100架无人机的纪录,完成首次千架飞行。

当技术壁垒被成功攻克,单纯堆砌飞行设备的数量便失去了价值——既然“大家都能飞”,一味比拼数量只会陷入无意义的内耗。在我看来,行业的真正出路在于深度挖掘多元应用场景、显著延长续航时长、持续提升运行效能,以此丰富空中展演的内涵,推动科技与文化艺术的深度融合,而非拘泥于简单的数量竞赛。

盈利方面,其实随着参与表演的无人机数量增加,生产研发成本在不断降低,编程响应速度、监管运营效率也在持续提升;而且机体数量越多,分摊到单次的运输成本也越低,整体成本是不断下降的。

目前国内无人机秀的单场平均费用约30万元,海外市场因为潜力更好,单场表演费用可达到百万元级别。我们的核心方向始终聚焦在行业高端项目,报价也相应处于行业中偏高水平。

而且,随着集群规模扩大、城市需求增多,我们会把业务模式从单纯服务转向“硬件销售+服务”。这也是我们提出“低空新基建” 的原因之一:如果政府或城市觉得单次表演成本高,但一年需要上百场表演,那不如直接购买一套设备——现在我们一套设备的价格大概几百万元,分摊到100次表演里,成本就很低了。

海外市场对价格不敏感,更应该“走出去”

NBD:公司很早就开始布局海外市场,目前海外业务占比已达到一半以上。相比国内,海外客户更看重什么?

石哲元:我们很早就制定了出海计划,早在2020年就已经启动了。一方面是想把无人机集群表演这种优质技术和创意带向国际——很多外国人来中国看到后都觉得新鲜;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它传播中国文化。

目前我们的海外业务占比已经接近国内,未来很可能会超过国内。国内市场因为参与者增多,价格逐渐走低,这是市场发展的正常现象,海外市场的空间显然更广阔。我始终认为,中国企业只要有核心技术和竞争力,就不怕走出去,就应该布局全球化——全球市场才是优秀企业的终极赛场,只局限在某一城市、某一省份或某一国家的企业,往往缺乏全球战略眼光。

在海外市场中,客户的考量维度与国内存在显著差异——他们会更聚焦于艺术的表现力与视觉呈现的极致效果,通常不会单纯以价格作为决策依据。而在国内“价格战”显然更为普遍,许多客户倾向于追求所谓的“性价比”,而忽略了质量和效果。

NBD:“空域造景”的概念与“低空新基建”,这二者有什么区别?

石哲元:“空域造景”是我们早期的超前想法,当时我们将低空视作一张画布,无人机是画笔。而“低空新基建”是随着中国低空经济的发展和加速应运而生的。如今,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日益丰富,很多城市都在大力发展低空经济,无人机集群表演已经成为城市推广形象、招商引资、发展大文旅的刚需。

低空是每个地方都具备的空间,既然已经开放,就应该充分利用,服务社会、服务百姓,因此无人机集群表演也从“特色项目”变成了“刚需”。它不再是一种偶发的艺术形式,而是像公路、铁路一样,成为城市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

从制作过程和打造模式上来看,无人机集群表演也符合“新基建”。一方面,无人机集群表演一直在持续向更智能、更高效、编程更简约、更中央化的方向发展,过程更标准化、更有效率。另一方面,还可以将无人机表演的起降点设为固定场景,实现自动起降、自动开合。

每日经济新闻


来源:编辑: 陈俊杰 记者: 黄婉银
原文链接:https://api.nbd.com.cn/rss/msn/articles/4095174.html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揽空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文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通过邮箱zgs@zgs.cc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

本文链接:https://www.lankong.cc/news/china/9448.html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