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阿凤 李殷婷
人形机器人向你点头问好,无方向盘汽车从身旁静默滑过,飞行汽车的旋翼在屏幕上倾转轰鸣……2025年11月,上海国家会展中心这座巨大的“四叶草”,遇上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之际,瞬间变身为全球最前沿的“未来生活体验馆”。
来自155个国家和地区的4108家企业,将超过43万平方米的展区变为一个巨大的现实扭曲力场,让所有步入其中的人都产生一种时空穿越的错觉——那个曾被无数次描绘的智能时代,已然降临。
空中出租车来了
上海到苏州只要200元
当地面交通日趋饱和,城市空间开始向三维拓展。时的科技带来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20 eVTOL,无疑是本届进博会“低空经济”板块最耀眼的明星之一。
“大家可以看到它有6发旋翼,它可以像直升机一样垂直起降,”时的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徐安向观众们讲解,“到达一定巡航高度之后,旋翼会逐渐从90度倾转至零度,形成一个向前的升力。”

这种“倾转旋翼构型”是其高效能的核心。“它从升到推只有一套动力系统,因此它的速度非常快。”徐安透露,其最高时速可达320公里每小时,平均巡航时速也能达到260公里每小时。更重要的是,在800伏高压架构的支持下,“充电20分钟就能飞200公里”,完全满足城市群之间的通勤需求。
然而,最颠覆性的还是其带来的成本预期。“因为我们从升到推它就是一套动力系统,因此我们有测算过,我们每人每公里,它的总体的费用的话大概是3~4元人民币。”徐安现场算了一笔账:“像现在的话像上海到苏州,我们传统的直升机的话,现在票价大约是2000块钱一个人,换我们的E20的话,票价可能就200块钱不到了。”
当然,安全是载人航空不可逾越的红线。“现在全球的载人的eVTOL都处于适航取证阶段,”徐安表示,“我们需要拿到民航局的TC证之后,才能够进行商业化,预计是2027年取证,之后开始商业化。”届时,通航公司和运营公司将负责购买飞机、解决航线和运营,而普通民众只需像打车一样,买票即可体验“空中出租车”。
为确保这些“空中新物种”的安全翱翔,立邦展示了专为低空经济开发的智能涂料。“安全肯定是第一位了,”立邦产品负责人卢俊彪表示,“我们需要用特殊的涂料去装饰保护飞行器。”现场演示中,采用特殊隔热涂料的板材比普通板材表面温度低了近30℃,这既保护了复合材料的结构完整性,也直接提升了未来乘客的舱内舒适度。
无方向盘汽车登场
未来座舱变身移动空间
在特斯拉展台,一场关于未来生产力的革命正在上演。“Tesla Bot”的人形机器人吸引不少观众驻足,特斯拉展台工作人员介绍,“它跟我们的人工智能技术一脉相承,和我们的自动驾驶汽车有着同样的视觉感知,以及端到端的人工智能计算能力。”
最核心的理念是“模仿”而非“编程”。“它并不需要一些控制的代码,它其实更多的就是模仿人类的这种行为,通过不断的积累和学习,能够实现它的目标。”而实现这一切的关键之一,是那双灵巧的仿生人手。“我们为它设计了一双灵巧的双手,每个手都有22个自由度,可以让它像真正的人手一样去搬运物品,可以非常灵活。”
从2022年第一代原型机问世,经过三年海量训练,它的应用场景已从概念走向现实。“在一些危险的环境下替代人类进行工作,比如在工厂里搬运物品,从事一些危险的、重复的、枯燥的工作。”而对于未来,特斯拉设定了明确的时间表:“我们希望从2026年开始正式的大规模让机器人进行量产,让它走进千家万户。”

几步之遥,特斯拉的另一个未来——赛博无人驾驶电动车,则展示了“移动空间”的终极形态。这辆在亚太地区首次亮相的车型,彻底移除了方向盘和踏板,整个座舱变为一个纯粹的休闲或工作空间。
“这辆车其实更多的是以人工智能为中心,”工作人员解释道,“它靠车身周围的8个摄像头来感知交通环境,并且依靠着我们端到端的人工智能算法,能够进行自主的规划和决策,最终实现真正的无人驾驶。”车辆通过无线充电补充能量,能耗极低,“一度电可以行驶10公里。”虽然该车计划于2026年第二季度在北美量产,进入中国市场尚无明确时间表,但它已然描绘出未来城市街道的全新图景。
手术室里的“机械舞”
10秒完成近视矫正
在医疗器械展区,蔡司带来的新一代机器人全飞秒激光设备VisuMax 800,正以一种充满科技美感的方式,重新定义眼科手术的精准与效率。
“这台设备特别像一个机器人,因为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就融入了机械臂的设计。”蔡司医疗屈光高级产品经理李单介绍道。治疗过程宛如一场精密的“机械舞”:激光臂率先降下,在患者眼角膜上进行激光扫描,制作一个微小的透镜;“时间非常短,10秒以内,而我们上一代的产品是需要23秒钟的。”随后,激光臂优雅升起,显微镜臂随即降下,医生便可在显微镜下,通过一个仅2毫米的切口,将刚才制作的透镜取出,手术至此基本结束。

速度的提升极大地改善了患者体验,“整个手术过程当中患者更容易配合,医生也会更为自信。”但更重要的创新在于“智能”。设备引入了智能导航与中心定位系统,“可以精确到100个微米以内”,并具备“眼球旋转补偿”功能,能自动修正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微小转动,尤其对大散光患者的治疗至关重要。
“这就是我们最新一代的机器人全飞秒,引入了很多智能的东西。”尽管这台最新的设备是今年5月才开始在医院装机,但它的“前辈们”已在中国完成了超过1000万只眼睛的治疗,其安全性与有效性经过了充分验证。新技术的迭代,正让“清晰视界”的获得变得更加安全、快速与舒适。
防撞系统“补漏”
守护起飞降落关键时刻
在霍尼韦尔展台,一套智能预警系统正在还原2023年纽约机场的两机险撞事件。“传统的近地告警系统无法探测跑道入侵,”工程师杜云轩介绍,“我们的系统能提前15~30秒发出警报。”该系统通过特定算法,在飞机起飞或降落阶段监测潜在的碰撞风险,为飞行员争取宝贵的反应时间。虽然仍在适航取证阶段,但未来可能成为民航客机的标配,用数字化手段牢牢守住飞行中最危险的环节。
与此同时,健康管理领域也在经历一场“无感”革命。在欧姆龙展台,一款小巧的动态血糖仪GS1正改变着血糖管理方式。“它不用扎手指,”品牌主管王一川介绍,“通过监测皮下组织液,一次佩戴可连续监测5天。”其测量精准度MARD值达到8.81%,优于市面上多数竞品。而最令人惊喜的是价格的“亲民化”,“现在一个探头只能卖200多”,使得这种先进的健康管理方式正从少数人的选择变为大众可及的日常工具。
进博之约
从“头回客”到“回头客”的信任之旅
从首届的“试探水温”到如今的“不可或缺”,进博会已成为全球企业共享中国机遇的重要平台。据进博局数据显示,已有170家企业和27家机构连续八届参展,成为进博“全勤生”。
这些“铁粉”背后,是中国市场磁吸力的持续增强。德国卡赫在七届进博会期间,中国市场复合年均增长率超20%,累计在华投资超20亿元;乐斯福从第一届参展至今,通过进博会对接了许多重要潜在客户。

作为新技术、新产品的青睐的首发平台,本届进博会重点拓展了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赛道。从替代劳作的机器人,到重塑出行的智能载具;从守护安全的材料与系统,到提升生命质量的医疗科技——第八届进博会甫一开幕,便以其无与伦比的创新浓度,展现出一个正在剧烈演变的世界的缩影。
这些源自全球顶尖智慧的解决方案,此刻正安静地陈列在“四叶草”的展台上,等待着被看见、被应用,并最终走出展馆,融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将今日之所见,变为明日之日常。

来源:齐鲁壹点
原文链接:http://m.ql1d.com/new/general/26850466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揽空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文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通过邮箱zgs@zgs.cc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