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南航00后科研小将发力:新型碳纤维结构电容,让无人机“减重增能”

soft997国内资讯2025年11月07日 15:28:196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名00后硕士生周恒,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成果——他带领团队研发的新型碳纤维结构超级电容器,有望让无人机实现“机身即电池”的设想,为解决无人机续航与载重难以兼顾的难题提供了全新思路。周恒回忆起初次接触这一课题的契机。2023年,他跟随导师朱孔军教授走访物流企业时,看到操作员因无人机电量不足频繁调整飞行路线,企业负责人也为载重量...
南航00后科研小将发力新型碳纤维结构电容相关图片(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名00后硕士生周恒,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成果——他带领团队研发的新型碳纤维结构超级电容器,有望让无人机实现“机身即电池”的设想,为解决无人机续航与载重难以兼顾的难题提供了全新思路。

周恒回忆起初次接触这一课题的契机。2023年,他跟随导师朱孔军教授走访物流企业时,看到操作员因无人机电量不足频繁调整飞行路线,企业负责人也为载重量受限而发愁。这让他萌生了攻关的念头。当时,主流无人机机身采用航空级碳纤维复合材料,密度仅为钢材的四分之一,强度却是钢材的七倍,这种材料的应用让机身重量大幅减轻。然而,传统电池系统却成为制约无人机性能的瓶颈。以一架载重5公斤的物流无人机为例,电池重量可达3公斤,还需额外增加0.5公斤配重以保持平衡。朱孔军教授指出,这种“背着电池跑步”的设计,使得无人机在载重和续航之间不得不做出妥协。

全球科研团队都在探索突破这一困境的方法。朱孔军教授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接触到“结构储能一体化”概念后,提出一个大胆设想:能否让机身结构本身具备储能功能?这一思路得到了团队成员的积极响应,周恒随即加入研发队伍,开始尝试将碳纤维电极与环氧树脂基固体电解质结合,打造既能承重又能储能的新型器件。

研发过程充满挑战。周恒在查阅大量文献后,提出将钒氧化物与还原氧化石墨烯结合的方案。钒氧化物具有反复储能的特性,而还原氧化石墨烯则能快速传导电流,二者结合或许能显著提升碳纤维的储电能力。这一想法得到导师的支持后,团队立即展开实验。然而,电解质配比问题很快成为关键障碍。这种特殊材料既要保证导电性能,又要具备足够的机械强度。周恒回忆,有一次因实验室湿度控制不当,导致样品储电量下降了30%。经过近40次配方调整和近百次工艺优化,团队最终确定最优方案:采用一步高温混合水热法制备关键材料,并严格控制电解质配比与制作环境湿度。

测试结果显示,这种新型超级电容器性能远超预期。朱孔军教授解释,还原氧化石墨烯构建了高效的电荷传输通道,而钒氧化物则提供了充足的储能空间,二者协同作用使碳纤维的储电量提升数倍。更令人惊喜的是,该材料展现出优异的抗压性能。在模拟无人机机翼受力测试中,当压力达到常规承受范围时,储电量仍能保持80%以上。周恒解释,材料受压后内部结构反而更加紧密,电荷传输效率得到提升。该材料还具备出色的抗损坏能力,即使被刀片划伤或钻孔后仍能正常工作,避免了因碰撞导致的短路风险。

该技术的模块化设计也为其应用拓展提供了可能。周恒演示了如何通过串联提升电压、通过并联扩大容量,这种“积木式”组合方式能满足不同场景的定制化需求。根据模拟数据,应用这项技术后,一款现载重5公斤、续航20公里的无人机,可将电池重量从3公斤减至2公斤,同时将载重提升至7公斤,续航延长至30公里。这意味着单架无人机即可完成原本需要两架协同的任务,作业效率实现倍增。

目前,团队正探索该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的潜在应用。周恒介绍,这种材料在极端环境下仍能保持稳定性能,例如在零下三十多度的低温条件下,储电效率仍能维持在80%以上。他设想,未来卫星的太阳能电池板支架、飞机的机舱壁等部件若采用这种材料,既能减轻重量又能提供电力支持,为绿色航空与航天工程开辟新的可能性。


来源:现代快报
原文链接:https://www.itbear.com.cn/html/2025-11/1012655.html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揽空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文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通过邮箱zgs@zgs.cc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

本文链接:https://www.lankong.cc/news/china/10507.html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