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华每日电讯
冬日暖阳下,共青城市低空经济产业园内,翱翔星云科技智能制造项目现场一派繁忙,工人们正在为投产做好充分准备。从无人机整机制造到特种装备研发,这个数千万元的投资项目,成为共青城低空经济链条上嵌入的又一颗“明珠”。
“从进场装修到交付仅用了20天,园区完善的配套,为我们争取了宝贵时间。”江西翱翔星云科技有限公司装备发展总监王松霖感慨道。良好的营商环境,让企业得以安心扎根、聚力发展。
如今,这片产业园已成为低空制造的主阵地。2025年3月,共青城集中签约10个低空经济产业项目,总投资达18.7亿元。随着江西瑞奇碳纤维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江西星恒长天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相继投产,园区已集聚18家企业,覆盖机身材料、电机、航电、整机制造等关键环节,初步形成“研发—制造—运营—服务”一体化产业闭环。由此,产业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链式发展,集群式爆发态势已然形成。
如果说制造是低空经济的“骨架”,那么应用场景就是其“血脉”。共青城以开放场景为牵引,推动低空技术融入城市肌理。
今年暑假期间,一架搭载高清摄像头和扩音设备的无人机在湖边巡护时,发现4名少年在湖边嬉水。无人机立即悬停空中,不断发出语音提示,提醒他们注意安全。同时,共青城市消防救援大队值班人员通过系统收到预警,迅速调度附近的消防人员赶往现场。
“空中哨兵”不止守护水域安全。在鄱阳湖上空,“无量天网”系统组网飞行,运用AI技术精准识别非法捕捞;在城市治理平台,无人机航线实现全域覆盖,隐患巡查、违建摸排、应急处突实现“一网统管”……
“低空技术正从‘小众专业’走向‘大众日常’,成为城市‘建、管、运’,空天地一体的‘神经中枢’。”共青城市南湖新城党工委书记刘显辉说。
低空经济如何实现腾飞?离不开政策支持与人才培养的协同推进。共青城深谙此道,以政策为翼,以人才为擎,构筑产业链发展“生态圈”。
当地打出政策“组合拳”,先后出台《低空经济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关于全面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向天再造共青城”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以“真金白银”的支持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此外,共青城构建了从在校培养到在职提升的完整体系。全市15所大中专院校中,约2万人就读于电子信息、无人机技术、飞控开发等相关专业,成为低空经济最丰厚的人才储备。
今年4月,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无人机产业学院揭牌成立;秋季,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低空经济产业学院正式开课;中航国际艾维飞行学院也已落户并开展多期培训……校地企协同育人机制步入实质阶段,实现“毕业即上岗、出校即进厂”的无缝对接。
从制造车间到应用场景,从政策护航到人才支撑,共青城以系统思维布局低空经济,走出一条“无中生有”“有中创优”的突围之路。 (本报记者刘婧宇)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揽空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文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通过邮箱zgs@zgs.cc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