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兰州晚报
暑假培训忙 少年热情高
无人机凭啥成新一代“兴趣顶流”?

飞行原理讲解

孩子们进行模拟器练习

飞行原理讲解
暑假的午后,城市郊野的空旷场地里传来阵阵欢呼。一群少年正操控着无人机,在天空中划出精准的弧线——有的完成360度空中翻转,有的通过机载摄像头传回俯瞰视角的视频。记者在走访兰州市多家无人机培训机构时发现,这个夏天,无人机培训场地成了最热闹的“暑期课堂”,青少年追着学技术、忙着考证书的热潮,正在兰州悄然升温。这股突然走红的新潮流,究竟藏着怎样的吸引力?又折射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哪些新变化?
从“被动报班”到“主动追学”兴趣驱动的学习热情
“爸爸,我不想报编程班了,能不能换成无人机?”放暑假后,在安宁区上小学的吴灏荣提出的要求让家长有些意外。在此之前,11岁的他暑期安排一直由父母主导,书法、英语等“主流兴趣班”轮番上阵,孩子却总提不起精神。直到在一次科技体验活动上,吴灏荣第一次操控无人机完成悬停、绕障,“飞起来的瞬间,感觉整个世界都在眼前展开”。回家后,他翻遍了无人机操作教程,甚至自己画起了飞行路线图,这份主动与热情,让家长最终松了口。
在安宁区吉林省彬生蓝航天际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甘肃分公司,负责人姚国良的招生记录本上,清晰地标注着学员的报名动因:“主动要求”的比例超过85%。“以前做其他培训时,很多孩子是被家长‘推’过来的,课间总惦记着玩手机;现在教无人机,下课后孩子们还围着问‘能不能多练十分钟’,有的甚至带着自己改装的螺旋桨来请教。”姚国良说,这种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是他从事青少年科技教育这几年中最明显的变化。
为什么是无人机?在00后、10后眼中,答案简单直接——“酷”且“有用”。在11岁女孩姚嘉依的手机里存着数百张航拍作品:从自家阳台俯瞰的城市天际线、旅行中的美好风光实时画面……“手机拍照是平视世界,无人机能让我站在云端看风景,这种视角太奇妙了!”
从“玩具”到“技能”证书背后的成长逻辑
“这是我的CAAC证书!”在兰州某中学的暑期成果展上,高二学生陈宇轩小心翼翼地展示着自己的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无人机执照。这是他用整个暑假换来的——从每天的理论学习到实操中的自旋训练、绕“8”飞行,再到最终通过严苛的考核,“拿到证书那天,我比考了全班第一还激动”。
如今,像陈宇轩这样忙着考证的青少年越来越多。从最初的“随便玩玩”,到如今系统学习理论、考取专业证书,青少年无人机学习正朝着专业化方向快速发展,但是考证也是有一定的年龄和其他条件的限制。位于安宁的甘肃慧创云科无人机培训基地的负责人表示,6岁以上16岁以下的青少年,是培养兴趣与基础技能的黄金时期,这个阶段适合学习小型穿越机。当青少年年满16周岁,便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节点——可以考取CAAC(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无人机执照)。CAAC无人机执照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和法律效力,是从事无人机相关商业活动的必备资质,有了它可申请空域和航线。报考CAAC执照,要求考生年满16周岁,具备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同时要遵纪守法,无不良行为,身体条件需满足矫正视力1.0以上,无色盲、色弱,无传染性疾病、无心脑血管及精神类疾病,肢体无残疾,无不良嗜好等条件。
从“屏幕娱乐”到“户外实践”兴趣引导的行为转变
“以前一放假就窝在房间里打游戏,现在每天扛着无人机去公园‘打卡’,晒得黑黢黢的,我们反而更放心。”住在西关十字的家长周女士的话道出了许多家庭的共同感受。无人机正在悄然改变青少年的课余生活方式,将他们从虚拟世界拉回现实户外。
家长们的态度也从“观望”转向“支持”。“一开始觉得就是个高级玩具,怕影响学习。”住在西站十字附近的家长刘女士坦言,最初对孩子学无人机持反对态度,直到看到儿子为了搞懂无人机的飞行原理,主动去翻物理课本里的“力与运动”章节,甚至自己查资料计算电池续航时间,“他现在能说出‘升力系数’‘欧拉角’这些专业词,数学计算能力也明显提高了,这是报多少辅导班都换不来的”。
暑假接近尾声,无人机培训场地的热度丝毫未减。夕阳下,少年们操控着无人机掠过草地,留下一道道金色的轨迹。这轨迹不仅勾勒出他们的暑期生活,更隐约指向着未来——一个由科技点亮、由探索铺就的成长之路。或许正如吴灏荣在日记中所写:“无人机带我的眼睛飞向天空,让我的心向着未知出发。”这股热潮的真正意义,正在于此。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苏晓 文/图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揽空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文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通过邮箱zgs@zgs.cc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