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达财经出品 文|丁禹 编|孟帅
9月16日,有消息称,在长春航展上,两架小鹏汇天eVTOL(电动垂直起降器)发生碰撞事故,其中一架在着陆过程中机身受损起火。
尽管小鹏汇天迅速回应称“现场人员安全”,并表示事故原因为“飞行间距不足”,但此次事故仍引发公众对飞行器安全性的探讨。
雷达财经了解到,小鹏汇天起步于2013年,2020年公司获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入股,并被后者纳入小鹏生态体系。
此后,依托巨额融资与年产万台的量产规划,小鹏汇天逐渐成为国内低空出行领域的明星企业。
有分析认为,此次发生的意外事故,不仅考验小鹏汇天的技术实力与应急处置能力,也可能对行业监管、市场信任及其自身商业化的整体进程带来直接影响。
因飞行间距不足,小鹏汇天发生接触事故
9月16日,针对网传“两架小鹏汇天eVTOL长春航展相撞”一事,小鹏汇天方面迅速作出回应。

小鹏汇天表示,当日下午,在长春航展预演结束后,广东汇天通航参与双机编队演练的两架飞行器,因飞行间距不足发生接触,其中一架飞行器正常降落,另一架飞行器在着陆时发生机身受损起火。
小鹏汇天透露,现场人员安全,相关部门已有序完成现场处置工作。具体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不过,据第一财经此前援引媒体报道,现场观众透露至少有一名乘客因此受伤,已送医就诊,暂无生命危险。
此次事故发生在公开航展现场,并有观众在场,这无疑引发了公众对飞行器安全性的广泛担忧。
官方虽强调人员安全撤离,但事故当事机体损毁并起火的画面,以及乘客受伤的传闻,都对小鹏汇天的技术成熟度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雷达财经梳理发现,自2020年吸引何小鹏投资押注以来,小鹏汇天的发展可谓顺风顺水。
这五年间,小鹏汇天不仅累计获得多轮融资,还成功研制并试飞了其旅航者系列产品。而前年公司推出的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更是赚足了曝光度。
然而,近日这一突如其来的飞行事故,无疑给正高歌猛进的小鹏汇天泼了一盆“冷水”。eVTOL载人飞行对安全标准有着极致要求,任何一起事故都可能影响公众对于这一新兴行业的信心。
对于小鹏汇天而言,如何快速迭代飞控技术、优化运营管理体系,在严守安全底线的前提下持续推进行业示范应用,将直接决定其品牌声誉的建立与商业前景的走向。
被何小鹏相中的“亡命之徒”,造出一个百亿估值公司
回看小鹏汇天的发展历程,不得不提到创始人赵德力。公开资料显示,赵德力1978年出生于湖南常德的一个农村,他的飞行梦源于童年时于洞庭湖畔看飞机。
初中毕业后,赵德力下过流水线,做过房产中介,还曾开过饭店。
从2008年开始,小型无人机在国内渐渐兴起,赵德力看到其中的商机,做起了航模销售的生意。
2013年,赵德力揣着卖航模赚来的钱,在东莞成立了汇天科技,借此投身载人飞行器领域。在经历资金链断裂、团队解散甚至摔机事故后,赵德力一度被亲友视为“反面教材”。
2020年,赵德力驾驶自制的敞篷双人飞行摩托拍摄的视频意外走红,也让何小鹏注意到了他。在小鹏汽车准备上市前夕,何小鹏找到赵德力,在体验过赵德力的双人飞行摩托后,何小鹏决定投资他的公司。
何小鹏还曾对赵德力坦言:“做这件事情不容易,可能全中国有200个搞这个的都摔死了,只有你一个活的被我找到了。”
后来,双方很快签约,小鹏汇天随即成为小鹏汽车的生态企业。背靠小鹏汽车,小鹏汇天迅速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飞行汽车公司,并频频获得资本的青睐。
天眼查显示,2021年10月,小鹏汇天完成超5亿美元的A轮融资。去年8月,小鹏汇天又获1.5亿美元的B1轮融资。
今年7月,小鹏汇天再次传来捷报:公司完成2.5亿美元B轮融资。据悉,此轮融资将用于确保小鹏汇天飞行汽车研发、规模量产和商业化进程的顺利实现。
今年3月,何小鹏透露,过去十年,小鹏生态企业小鹏汇天在飞行汽车领域,融资累计投入超过100亿元,飞行汽车研发人员有1400人,2025年将投入30亿元。
另据媒体报道,小鹏汇天的银企授信和银团贷款进展也颇为顺利。2022年11月和2025年4月,小鹏汇天分别获得广东省四家银行60亿元的授信额度,及五家银行联合提供的12.6亿元的银团贷款,用以支持小鹏汇天的飞行汽车研发和生产制造。
2024年,小鹏汇天以110亿元的企业估值,成功入选《2024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同年12月,小鹏汇天创始人赵德力表示,“小鹏汇天未来会有IPO计划,时间待定。”
雷达财经了解到,在产品层面,小鹏汇天目前已研发出多款飞行汽车,包括旅航者T1、旅航者X1、旅航者X2和“陆地航母”等。
其中,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算得上是公司的明星产品。该产品定价不超过200万元,由陆行体和飞行体两部分组成,陆行体为增程式汽车,可将飞行体完全收纳至车内并进行地面行驶。
小鹏汇天方面表示,与其他eVTOL产品相比,这款产品最大的特点在于这是一款面向个人用户的飞行汽车,拥有C1或C2驾照就可以进行驾驶。而涉及飞行部分的飞行体,依然需要取得专业执照后才能驾驶。
今年7月,小鹏汇天通过官方公众号透露,鹏汇天全球首个飞行汽车量产工厂已经封顶,正进行设备调试,并计划在今年第四季度竣工,“陆地航母”也将在2026年量产交付。
另据小鹏汽车公众号9月8日发布的推文,小鹏汇天“陆地航母”飞行汽车将于10月在迪拜完成全球首飞,这款产品目前在中国市场已收获近5000份订单,并计划于2026下半年正式交付。
万亿“低空经济”:前景广阔,道阻且长
事实上,近年来,“低空经济”的前景被外界广泛看好,其产业价值与战略地位已在政策层面得到明确印证。
早在2021年2月,“低空经济”就被写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去年,“低空经济”又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被定位为新增长引擎的关键组成部分。
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催生了地方发展热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超30个省市将“低空经济”列入发展规划。
得益于政策的明确指引与持续加码,分析机构普遍认为,“低空经济”产业已步入一个全新的政策红利释放周期。
中信证券分析称,“低空经济”是“航空+”式的新兴融合经济形态,具备强产业辐射力,有望催生万亿产业规模。
华西证券指出,eVTOL作为“低空经济”的重要载体具备多重优势,其商业化进程有望持续推进。
在今年3月举行的2025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何小鹏更是放出预测,全球飞行汽车市场的规模未来有望达到2万亿美元。
顺应政策的东风,小鹏汇天积极布局应用生态。今年年初,小鹏汇天在海南签约超40个飞行营地,计划打造海南首条“空中环岛旅游公路”。
然而,此次意外事故的发生,也暴露出了飞行汽车当前所面临的核心挑战,即如何在安全性与市场化之间找到精准平衡,既要通过持续技术迭代降低事故风险,也要在法规框架内探索可行的商业模式。
首先,安全性便是横亘在其面前的第一道壁垒。尽管小鹏汇天创始人赵德力曾宣称“陆地航母”飞行器“比直升机简单一万倍”,但eVTOL的电池管理、飞控系统、空中避障等技术仍需长期验证。目前,在复杂情况下,低空飞行器的可靠性与传统航空器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其次,虽然“陆地航母”飞行体(X3-F)的型号合格证(TC)和生产许可证(PC)申请已获中国民用航空中南地区管理局受理,但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未形成统一的飞行汽车法律法规体系,相关产品设计、适航认证、空域管理、责任认定等环节均存在法律空白,我国也面临类似的挑战。
在商业化落地层面,当前飞行汽车仍面临场景局限、门槛相对较高的现实困境。何小鹏曾坦言,目前飞行汽车的目标用户并非普通消费者,而是应急救援、高端旅游等B端场景。
而飞行汽车每台超百万的售价和需考取飞行驾照的要求,也将大多数普通用户拒之门外。
据何小鹏预测,在未来的10-20年内,全球的飞行汽车也就是低空飞行市场,销售量是今天的汽车规模的3%至5%,但由于单价较高,销售总收入有望接近当前汽车市场的20%。
此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与公众接受度相对较低,仍是飞行汽车产业化的两大“软肋”。目前,飞行汽车的起降点、充电站、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等基础设施较为缺乏。
尽管“陆地航母”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痛点,但公众对低空飞行的噪音困扰、安全顾虑等问题,仍构成了其商业化落地的隐形壁垒。
有分析认为,飞行汽车从实验室走向天空,仍需经受技术、法规与市场的多重严苛检验。对于站在产业前沿的小鹏汇天而言,要实现让更多用户坐上飞行汽车的目标,还需持续攻克技术瓶颈、化解安全风险、适配市场需求。
正如赵德力所说:“别人是不撞南墙不回头,我是撞了南墙还要再撞一下。”这份执着或许能推开未来交通的大门,但每一步都需踏得更为稳健与谨慎。
来源:雷达财经
原文链接:http://www.leidacj.com/toutiao/show-110240.html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揽空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文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通过邮箱zgs@zgs.cc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