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黑飞”怎么避免?如何确保低空经济安全有序发展?
今年8月底,两架无人机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黑飞”,在400多米的顶部“风洞”处发生对撞并坠机,导致大厦96层平台防水层被砸出坑洞。据大厦运营方统计,自2016年11月至今,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红线范围内共记录95架次无人机坠落事件,其中超70%都集中在近三年的时间内。8月以来,上海市公安局启动无人机“黑飞”专项整治行动,截至9月19日,累计查处“黑飞”案件778起。
9月29日,以“无线创新 赋能无限”为主题的上海市低空无线电频谱安全专业委员会技术研讨会在沪举行。国家无线电监测检测中心高级工程师杜昊在作《加强低空电磁频频管控 筑牢低空电磁安全底座》主题演讲时指出,无线电是低空活动的“神经枢纽”,也是低空飞行的“空中交规”,发展低空经济首先要做好低空频率使用指南。

9月29日,上海市低空无线电频谱安全专业委员会技术研讨会在沪举行。 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俞凯 摄
“随着无人机的普及,其失控坠毁或恶意攻击行为日益成为城市中心区的安全威胁。无人机可能因信号干扰、操作失误或机械故障而坠落,对行人、车辆构成直接撞击风险,甚至撞损高层建筑玻璃幕墙,引发次生灾害。此外,无人机的违规飞行还会干扰民航正常运行、侵犯个人隐私,并可能冲击关键基础设施,对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形成多重安全隐患。”中国电科集团首席专家肖秋枫在研讨会上建议,构建体系协同、机固结合、软硬杀伤、梯次搭配的无人机防御系统,强化全域感知、中程干扰、近程拦截的多手段综合立体防御能力,并通过多源数据实时接入和协同指挥,有效防护城市中心建筑和人员安全。
肖秋枫透露,目前,我国技术人员已研制出多源多模态低空目标融合检测技术、基于射频机器学习的复杂环境无人机智能识别技术、基于逆向协议解析的遥控链路接管技术、协议解析与精准引导捕获技术等无人机反制技术。比如,基于射频机器学习的复杂环境无人机智能识别技术能够实现复杂环境下目标快速精确检测和机型识别;基于逆向协议解析的遥控链路接管技术的最大优势是实现了零损伤回收,可满足城市中心对安全处置的高要求;协议解析与精准引导捕获技术的原理是基于无人机通信协议进行协议解析,完成对无人机信号的实时解译,展现精度更高的打击引导能力,可满足城市中心区对黑飞无人机精确捕获要求。
低空经济发展必须统筹安全与发展,筑牢电磁频谱安全底座。本次技术研讨会认为:一是要全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重点攻关低空频谱智能感知、抗干扰通信、精准导航等技术,加快建设低空无线电技术试验场。二是要加快构建标准规范体系,联合产学研用各方,制定频谱管理、设备检测、安全管理等相关标准。三是要着力构建现代产业生态,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强化金融支持。
来源:
原文链接: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1712249?from=microsoft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揽空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文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通过邮箱zgs@zgs.cc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