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探番石榴奥秘 看无人机炫技

soft997国内资讯2025年11月06日 00:21:3020
本文转自:珠江时报佛山二中学子开展“探索传统农耕智慧,感知现代科技赋能”社会实践探番石榴奥秘 看无人机炫技■学子们分工合作,种下茄子幼苗。▲农用无人机演示。▲学子们观摩各种各样的蔬菜幼苗。 11月5日,佛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田埂间满是青春气息——佛山二中高一级学子怀揣好奇走进田野,开启“探索传统农耕智慧,感知现代科技赋能”社会实践之旅。 从番石榴园里拆解“跨学科密码”,到水稻田上空见证无人机“...

本文转自:珠江时报

佛山二中学子开展“探索传统农耕智慧,感知现代科技赋能”社会实践

探番石榴奥秘 看无人机炫技

探番石榴奥秘 看无人机炫技相关图片 - 学子

■学子们分工合作,种下茄子幼苗。

探番石榴奥秘 看无人机炫技 - 学子(2)

▲农用无人机演示。

探番石榴奥秘 看无人机炫技 - 学子(3)

▲学子们观摩各种各样的蔬菜幼苗。

11月5日,佛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田埂间满是青春气息——佛山二中高一级学子怀揣好奇走进田野,开启“探索传统农耕智慧,感知现代科技赋能”社会实践之旅。

从番石榴园里拆解“跨学科密码”,到水稻田上空见证无人机“炫技”,再到无土栽培温室里观察番茄幼苗,这场沉浸式“田间课堂”让学子们直呼“比课本生动多了”。午后,学子们转场侨鑫生态园,在覆膜种植、农事运动会、萌宠互动中延续乐趣,直至夜幕下的篝火晚会,为一天的成长画上圆满句号。

番石榴里藏着“跨学科密码”

“为什么番石榴在广东叫‘鸡屎果’?一亩地能种多少棵?”在农科所番石榴园,农艺师的提问瞬间勾起了学子们的兴趣。原来,番石榴原产南美洲,明清时传入中国,因农村落果常被鸡啄食,便有了“鸡屎果”的俗名;它还因英文“gua-va”的闽南语发音,被称作“芭乐”。这一番解读,让学子们恍然大悟。

更有趣的是“数学题”环节。农艺师介绍,农业生产中番石榴株距多为2×4米或3×3米,“一亩地约666.6平方米,谁能算出一亩能种多少棵?”话音刚落,学子邝维键便抢答:“74棵!”“优秀!”农艺师接着补充,每棵番石榴每季产30斤,一年两季,一亩产值可达8000多元,“它的维C含量能顶三四个橙子,还能帮助缓解腹泻、高血压,是农户的‘致富果’。”

现场,农艺师摘下成熟的番石榴分给几名学子。学子们笑着说:“第一次知道番石榴这么有营养!”

无人机“炫技”点燃科技热情

“这台大疆农用无人机能喷洒载重50公斤,播撒载重60公斤。50公斤尿素,一两分钟就能撒完。”在水稻示范田,只见无人机腾空而起,旋翼划过田间的风声里,满是学子们的惊叹。

“太帅了,我以后想考无人机证!”学子管瑞璐说,以前觉得农业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这次真切体会到“科技让种地变轻松了”。“现在收割有收割机,施肥有无人机,连水稻选育都有杂交技术——袁隆平爷爷的杂交稻就是用三系法、两系法培育的,课本里的知识突然‘活’了!”学子们纷纷说道。

农艺师还趁机科普水稻小知识:“水稻黄熟期要停水,不然田太软收割机容易陷;咱们中国是最早种水稻的国家,1万多年前的野生稻像杂草,是祖先一代代选育出现在的直立大穗品种。”学子们蹲在田埂边,看着金黄的稻穗,轻轻触摸稻粒,对“珍惜粮食”有了更真切的体会。

中草药园里的“小惊喜”

在岭南地道中草药科普园,“红桃K”“鲫鱼胆”“小驳骨”等可爱的药草名,让学子们忍不住挨个念诵。“含羞草一碰就合上啦!”有学子轻轻触碰含羞草的叶片,看着它“害羞”得蜷缩起来,忍不住发出惊叹。

“在课堂讲植物,不如让学子们亲手摸一摸、看一看。把地理、生物知识融进田间,还能帮他们释放学习压力,一举两得。”佛山二中高一2班班主任邓清睿说。

农艺师吴绮嫚也点赞这次实践:“让书本知识‘落地’,学生才能真正懂农业、爱农业。”

生态园里的“劳动与成长”

午后的侨鑫生态园热闹非凡。学子们分成若干小组,轮流参与覆膜种植、农事运动会和萌宠互动等活动。在覆膜种植现场,大家挽起袖子,在拓展员的指导下学习翻土、铺膜、种下茄子幼苗,汗水浸湿校服却笑容不减。“以前觉得种地很简单,真正动手才知道背后有那么多学问。”学子们纷纷说道。

傍晚的野炊环节,学子们分工合作,洗菜、生火、做饭,袅袅炊烟中弥漫着饭菜香与欢声笑语。看着学子们通过团队协作解决问题,一旁的班主任和家长代表倍感欣慰,“带着问题去观察、体验,不仅学到了农业知识,更培养了劳动精神和协作能力。”

夜幕降临,篝火晚会如期举行。学子们围着篝火唱歌,分享一天的收获,欢声笑语回荡在生态园上空。

“这场实践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缓解了校园空间带来的压力,还能增进同学、师生之间的感情,让他们在亲近自然中学习动植物培育知识。”佛山二中副校长李仁说。

家委代表杨柳英也表示,这样的活动能让孩子留下难忘的成长印记,“比单纯的课堂教学更有趣。”

一天的实践之旅,学子们在亲身体验中读懂了传统农耕的智慧,见识了现代农业的力量,更在劳动与协作中收获了成长。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陈婷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郑潮宇吴凯文曾雯


来源:珠江时报
原文链接: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揽空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文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通过邮箱zgs@zgs.cc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

本文链接:https://www.lankong.cc/news/china/10402.html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