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自贡日报
□本报评论员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在区域经济竞相发展的新赛道上,低空经济作为一片蕴藏无限潜力的新蓝海,正成为各地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11月13日,以“低空新蓝海·翼起向未来”为主题的2025四川低空经济产业链生态大会在自贡航空产业园成功举行,这不仅是全省低空经济发展的一次盛会,更是我市在这片广阔天空中展翅高飞、大有作为的鲜明昭示。
把握大势,抢占低空经济新赛道。当前,低空经济已从区域性探索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加快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据预测,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2035年有望突破3.5万亿元,其产业链长、覆盖面广、附加值高,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和重要着力点。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将低空经济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采取务实举措,推动产业取得积极进展。我市作为四川省低空经济产业链主要承载地,敏锐捕捉到这一历史性机遇,乘势而上,正当其时。
精准布局,构建“一主两翼”新格局。发展低空经济,贵在找准定位、发挥优势。我市始终秉承以低空制造为主、场景飞行和服务保障为翼的“一主两翼”发展思路,路径清晰,重点突出。“一主”强根基,聚焦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整机制造及关键零部件研发,坚持全谱系布局产品矩阵,吸引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不断提升高端制造能级,夯实产业发展根基。“两翼”丰其羽,一方面大力拓展物流配送、旅游观光、应急救援、农业植保等多元化应用场景,让低空飞行“飞起来”“用起来”;另一方面,加快建设通用机场、起降点、空管系统等基础设施,完善运行服务保障体系,优化产业发展生态。这种“制造引领、应用牵引、保障支撑”的协同发展模式,为自贡加快建设独具特色的低空经济示范市注入了强劲动能。
创新驱动,培育产业发展新生态。低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支撑和产业生态的培育。飞行装备在无人化、电动化、智能化方面的显著进展,为低空经济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我市要持续推动以低空经济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必须强化创新驱动。要依托省低空经济产业研究院等高能级平台,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要持之以恒推动建圈强链,用好产业图谱,清单化推进项目、产品、平台建设,提升本地配套率,不断完善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运营服务的产业生态链。本次大会上发布的应用场景、产品供给、服务供给“三张清单”,正是精准对接市场、优化生态的有力举措。
融合赋能,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低空经济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本身的市场规模,更在于其对相关产业的强大辐射带动能力和对城市治理的深刻影响。它能够与文旅、物流、农业等传统产业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降本增效,如“低空+旅游”提供独特体验,“低空+物流”提升配送效率。同时,低空经济也能带动新材料、新能源、通信导航、飞行培训等关联产业创新发展。在城市治理层面,低空技术在交通管理、应急响应、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应用,正构建起“天-地”协同的立体化治理新格局,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我们在发展低空经济过程中,应前瞻布局“低空+”融合应用,鼓励业态创新,让低空经济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优化环境,筑牢安全发展新屏障。低空经济作为新兴产业,仍面临空域管理、基础设施、安全监管等“成长的烦恼”。这就需要我们统筹发展与安全,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健全治理管理体系。要持续深化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改革试点,优化“提前报备起飞”等模式,不断释放安全、高效、便捷的宜飞空域。要统筹布局低空基础设施网络,提升运行服务保障能力。要建立完善跨部门、跨领域协同监管机制,加强对无人机飞行活动的规范管理,切实守牢安全底线,为低空经济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风好正是扬帆时,不待扬鞭自奋蹄。低空经济的新蓝海已经展现在眼前,我市凭借清晰的战略思路、坚实的产业基础和优越的发展环境,已经在这条新赛道上占据了有利位置。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沿着“一主两翼”发展路径,持续聚焦低空制造、场景飞行和服务保障,不断优化生态、激发活力,就一定能在低空经济的广阔蓝海中乘风而起、乘势而上,为全省乃至西部低空经济发展贡献更多“自贡力量”,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的辉煌篇章!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揽空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文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通过邮箱zgs@zgs.cc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