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低空环境、颗粒技术、具身智能……院士专家在扬纵论前沿科技

soft997国内资讯2025年11月15日 08:07:4640
本文转自:扬州日报 人物名片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李清泉 人物名片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余艾冰 人物名片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导孙富春 11月14日,2025江苏科技学术大会在扬州召开。这场以“驱动人才引擎 打造创新生...

本文转自:扬州日报

低空环境、颗粒技术、具身智能……院士专家在扬纵论前沿科技相关图片 - 余艾冰

人物名片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李清泉

低空环境、颗粒技术、具身智能……院士专家在扬纵论前沿科技 - 余艾冰(2)

人物名片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余艾冰

低空环境、颗粒技术、具身智能……院士专家在扬纵论前沿科技 - 余艾冰(3)

人物名片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导孙富春

11月14日,2025江苏科技学术大会在扬州召开。这场以“驱动人才引擎 打造创新生态”为主题的学术会议,吸引了数十名院士和专家学者前来参会。

如何构建“天空地一体”的数字化运行环境?如何通过颗粒研究突破中国工业“卡脖子”难题?大模型在具身智能产业发展中有哪些功能应用?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清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余艾冰、清华大学教授孙富春在大会上作主旨报告,分享自己的科研经历与学术理念,讲述所在领域的创新趋势与前沿探索,表达对于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深刻洞见与独到思考,让人窥见世界前沿科技的魅力。

如何构建“天空地一体”的数字化运行环境?

低空经济是以各种有人、无人驾驶航空器的各类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广泛体现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中。

在李清泉看来,低空经济要形成集聚的应用、大规模的产业,还需要在低空数字化管理、低空智能网联、低空智能运行管理、低空运行安全保障等四大关键技术方面有所突破。

“在城市复杂场景下,如何构建全数字化的低空环境,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李清泉说,城市低空百亿级的网格化空域管理需要建立网格坐标系统,构建全新的时空数据管理引擎,形成基于网格化的高精度空域表征与计算方法,提升低空空域的精细分配与动态管理能力,支撑大规模、高密度、高复杂度低空运行场景。

同时,还需要建立起融合运用各种低轨卫星网络、临近空间及低空自组网技术以及地面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天空地一体、实用、可靠、可拓展的低空信息传输网络化运行环境,形成万物智联逻辑网络。

李清泉表示,低空经济发展具有广阔前景,且发展低空经济的核心技术在不断取得突破,政府支持低空经济发展的关键政策要持续出台。他建议,地理信息与低空经济的优化组合和深度融合具有极大潜力,能够培育出适应新发展需求的新质生产力,政府可在国土资源——低效用地再开发、金融领域——保险贷款碳汇、清洁能源——光、风、水电等方面进行结合尝试。

如何加强颗粒研究突破“卡脖子”工业难题?

“颗粒作为人类处理的第二大物质,涉及冶金、食品、生物医药、建材等八大行业。”余艾冰表示,对颗粒体系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也是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颗粒研究为何依赖计算?余艾冰表示,首先,计算模拟可将工艺经验上升为理论,通过建模与大数据实现流程优化与控制,并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其次,当前人类对颗粒体系的认知仍处于较浅层次,亟待构建通用理论体系。此外,工业界对节能降耗、污染控制的迫切需求,也驱动我们深入研究颗粒间、颗粒与流体及壁面的作用机制,发展自主工业软件,突破“卡脖子”难题,发展新质生产力。

余艾冰表示,在实际应用中,计算模拟已取得显著成效。例如在冶金领域,通过高炉建模实现在成本不变的前提下降低碳排放近40%;在环保方面,结合AI优化工业尾气处理,助力清洁能源发展;在制造领域,支撑3D打印、微纳米制造等高端工艺的研发;在医疗健康中,开发平台模拟药物颗粒在人体内的行为,替代部分临床试验。

“‘小颗粒’中有‘大世界’,计算仿真能力已成为科技发展的核心支柱之一。”余艾冰表示,未来将重点推动与扬州企业共建新型产学研研发机构,在材料制造、节能环保等领域深化合作。

如何通过大模型应用推动具身智能产业创新?

“具身智能今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其核心在于智能体在物理世界中通过交互进行学习,实现闭环智能,不仅是产业升级的关键,也被视为人工智能的终极形态之一。”孙富春说。

“让机器人泡茶,它不仅要完成烧水、取茶、泡茶的流程,更要具备‘推理’能力——当发现茶叶用完时,能自主规划去储物柜寻找替代品,这才是真正的具身智能。”孙富春说,传统机器人如同“死记硬背”的学生,环境稍有变化便束手无策,而具身智能的目标,是让机器拥有“举一反三”的能力。

报告中,孙富春表示,大模型在具身智能中承担四大功能,即场景泛化、策略泛化、任务推理及辅助人类学习。实际应用中,常采用“一个大模型带多个小模型”的架构:大模型负责高层规划与推理,小模型专精于毫秒级的具体控制与执行。例如,教会机器开一种门,它就能泛化到全球多样的门型。产业应用方面,孙富春说,“云端边”分布式具身智能具有重要意义。他建议,扬州牙刷生产的技术方案,可通过“云端边”架构在本地完成训练,利用境外生产线数据,开机时部署核心软件,停机后收回,有效保护了知识产权。

展望未来,孙富春表示,需进一步探索大小模型的协同机制、专家模块集成以及神经符号系统的应用。他的团队自2017年持续深耕于此,将继续推动具身智能在产业中的创新。 杨宝岭 邱凌/文 徐逸雨/图


来源:扬州日报
原文链接: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揽空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文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通过邮箱zgs@zgs.cc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

本文链接:https://www.lankong.cc/news/china/10842.html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