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4日,第56届世界标准日深圳主场活动现场,《深圳市低空经济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的发布引发热议——这份由深圳牵头制定的标准,不仅构建了“底层技术支撑-产业运行核心-顶层场景应用”的立体化框架,更首次实现了低空经济全生命周期的标准协同。同一时间,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内,全球固定网络创新联盟(NIDA)与哈萨克斯坦互联网协会的战略合作正式启动,标志着“深圳标准”的国际“朋友圈”再添新伙伴。
从单项标准的突破到标准体系的构建,从本土实践到国际输出,深圳正以“标准”为笔,在全球产业竞争版图上书写着从“技术追随者”到“规则制定者”的转型故事。
数据背后的“标准实力”:量质齐升筑牢产业根基
活动现场公布的一组数据,勾勒出深圳标准化工作的硬实力:截至2025年10月,深圳企事业单位累计参与研制国际国内标准11748项,其中国际标准3595项;累计100家国际国内标准组织工作机构(TC/SC/WG)落户,数量居全国城市前列。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标准并非分散的“数字堆砌”,而是精准锚定了深圳“20+8”产业集群——从光伏、新能源汽车到无人机、基因检测,深圳企业在关键领域的标准话语权,正与产业优势形成“双向赋能”。
以新能源汽车领域为例,比亚迪参与制定的联合国WP.29电动汽车安全全球技术法规,将中国在电池安全、电控系统上的技术优势转化为国际规则;在低空经济领域,美团牵头制定的无人机感知与避障国际标准,填补了全球低空物流安全领域的空白。“标准不是技术创新的终点,而是产业协同的起点。”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产业所主任王益群的观点,道出了深圳标准战略的核心逻辑——通过将先进技术固化为标准,深圳正在为新兴产业搭建“规范化发展的快车道”。
从“单点突破”到“体系支撑”:标准赋能新兴产业破局
在深圳,标准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走出去”,更在于“沉下来”解决产业发展痛点。此次发布的《宠物服务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与《深圳市低空经济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正是深圳针对新兴产业与新消费领域的“精准施策”。
低空经济作为深圳重点布局的未来产业,曾面临“技术领先但标准滞后”的困境——航空器管理、空域使用、安全保障等环节缺乏统一规范,制约了产业规模化发展。2.0版本的标准体系创新性地增设“综合保障”“安全管理”两大横向板块,纵向覆盖从技术研发到场景应用的全链条,甚至细化到“低空起降场安全”“数据及网络安全”等具体场景。“以前企业研发无人机,不知道该符合什么标准;现在有了这套体系,从设计、生产到运营,每一步都有了明确指引。”深圳市低空经济产业协会副秘书长赵文娟表示,标准体系的完善,正让深圳低空经济从“无序探索”转向“有序发展”。
同样受益的还有宠物服务业。随着养宠需求激增,深圳宠物医疗、美容、寄养等服务长期处于“无标可依”状态,消费者投诉时有发生。此次发布的指南不仅明确了服务流程、人员资质等基础要求,还引入“绿色可持续”理念,对宠物粪便处理、用品环保性等提出规范,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划定了“底线”与“高线”。
河套聚集区:打造标准“走出去”的“桥头堡”
如果说企业是标准创新的“主力军”,那么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则是标准“走出去”的“桥头堡”。截至目前,这片仅3.89平方公里的区域,已聚集世界无线局域网应用发展联盟(WAA)、国际星闪无线短距通信联盟(iSLA)等六大国际性标准组织,累计输出169项团体标准,吸引2183家会员单位入驻。
在这里,“深圳标准”的国际化并非简单的“技术输出”,而是基于“合作共赢”的规则共建。全球固定网络创新联盟(NIDA)与哈萨克斯坦互联网协会的合作,将聚焦跨境网络基础设施标准协同,助力深圳企业实现“标准先行”。“以前我们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更多是‘被动响应’;现在在河套,我们可以‘主动牵头’,联合全球伙伴制定符合产业需求的规则。”一位入驻联盟的企业代表坦言,聚集区的价值在于为深圳标准搭建了“与全球对话的平台”,让“中国标准”更易被国际市场接受。
标准突围背后的“深圳逻辑”:以创新基因塑造规则话语权
从贝特瑞推动石墨烯首项国际标准发布,到美团填补低空物流标准空白,再到河套聚集区成为国际标准组织“高地”,深圳的标准突围之路,本质上是“创新基因”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耦合。
在深圳,“研发与标准化同步”已成为企业的共识——企业在技术研发阶段就邀请标准机构参与,确保技术成果能快速转化为标准;政府则通过设立标准创新基地、给予标准奖等政策,为企业“加码”。截至目前,深圳已有84家研发与标准化同步试点企业,24家深圳标准创新基地,65个项目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这些政策与市场的“双向发力”,让深圳标准形成了“创新-标准-产业”的良性循环。
世界标准日的主题“美好世界的共同愿景:增强伙伴关系,共促可持续发展”,恰与深圳的标准战略不谋而合。当“深圳标准”不仅是技术规范的代名词,更是全球产业合作的“通用语言”时,这座城市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全球产业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正如一位长期关注深圳发展的专家所言:“深圳的标准突围,不仅是为了赢得当下的产业竞争,更是为了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文|记者 沈婷婷
来源:沈婷婷
原文链接:https://ycpai.ycwb.com/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110012/53733927.html?isView=true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揽空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文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通过邮箱zgs@zgs.cc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